读后感是我与书中角色产生共鸣的方式,让我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的思考和解读,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篇1
这种比较很讽刺。两篇东西仅有的几点相同点就是都是爱情故事,而且主要人物都殉情了。这简直不能够叫做共同点——这种东西太多了,只是这两篇东西被大家都看烂了,而且人往往有“分析欲”,于是大家都来分析一下,分析的结果是这两篇殉情的东西太像了。于是就以讹传讹地传开了——追根究底只不过是大家的阅读量还没有达到读过《特里斯丹和绮瑟》(恶心的人们又写出了类似《特里斯丹和绮瑟与梁祝之比较》之类的文章,可见评论者们的恶心。随便说一句,这个东西被皮尔卡丹做成音乐剧了。——没错,皮尔卡丹,就是那个时尚奢侈品的牌子,那个教科文组织的大使,和那个贵的只能够“windowshoping”的香水,他们是同一个人。)或者《俄尔普斯与欧律狄刻》(出自希腊神话,题目是作者瞎编的——作者注)。
既然要比较,我着重说不同点。
首先背景就不同,延伸出来的主题思想就不同。这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就不分开说了。当然,都是歌颂爱情。但是自古歌颂爱情都要贬低一些别的。于是《梁祝》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反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礼教束缚和禁欲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大家想想都知道,事实上东方比较纵欲,从三妻四妾这件事情就看得出来。(西方有人认为人类文明应该从一夫一妻制出现开始,可见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进入文明社会。)所以说这是文章的第一个不同,背景不同,主题不同。
第二点不同是《梁祝》是彻底的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能够算是完全意义的悲剧。细心的人都会发现,作者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像写什么《俄狄浦斯》啊《爱琴海》啊或者前文提到的《特里斯丹和绮瑟》这样的极悲的悲剧一样写《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文章最后说两家人因为这对情侣的死而握手言欢了。换句话说,作者的意思是说,这两个人的浪漫爱情溶化了两家之间的坚冰,象征着化解了笼罩在西方人们心头良久的禁欲思想啊。这怎么能说是一个悲剧呢?
第三点不同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有两处地方用的是巧合发展剧情。不要跟我说什么“巧合和命运只有一线之差”之类把自己当作上帝或者绝地武士一样的言论,巧合发展剧情不是不可以,别太多巧合重叠就行了,否则就成了一个叫做《越狱》的比较恶俗的连续剧了。而《梁祝》则没有这样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梁祝》在构思上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要成熟。而且梁山伯祝英台的人物形象构思,花费的时间应该要多一些。否则就只能够说莎翁构思人物没有效率了。
好了,个人看法,不足为凭。不加注释刚刚好老师要求的字数吧。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篇2
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流传久远的爱情悲剧,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化蝶的故事也曾让我们潸然泪下,爱情总不能完美,也许也正因这些不完美,才让这样的故事为人感动。
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大多数作品的主题,在世人眼里,爱情永远是珍贵而圣洁的,只是也许现在的世界太过现实,总有那么多无奈的感情存在,掺杂了太多因素的'爱情,不再如以前那般简单。而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
纯洁、高尚、悲壮的生死恋情,更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篇3
我从小就喜爱看书,一到暑假,便缠着妈妈到图书馆借了几本书,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个性吸引我的眼球,我一口气把它给看完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传世经典之作,被人们称为西方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讲述了这样一个经典的感情故事: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订下了海誓山盟,但双方家族是世仇。罗密欧在格斗中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兄,被驱逐出城。朱丽叶被父亲逼迫嫁给一位伯爵。万般无奈之下,朱丽叶服用了假死的药。罗密欧得知“死讯”,连夜赶回,在朱丽叶身旁服毒殉情。药效过后,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己死,她悲痛欲绝,将匕首深深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当我读到“罗密欧从他怀里掏出毒药,倒进嘴里”时,我的心仿佛被揪了起来:“罗密欧,你等等,你等等,朱丽叶只是服用了假死的药!朱丽叶立刻就要醒来!”但是,再喊什么也没用了,毒药结束了罗密欧年轻的生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换来了两个家庭的和解,但正是由于家族的仇恨才酿成了这种无法挽回的杯具。为什么直到众人纷纷的.离逝,直到最后一刻,仇恨才化解?为什么两家人不能互相宽容,互相谅解一些呢?如果双方能够宽容一点,那么结局也许就不会如此。
仇恨使人丧失了理智,丢失了许多人的性命。我想我们就应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待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同学之间也要学会宽容,这样才能友好相处,共同进步。平时,经常见到同学之间正因一点小事而争吵,最终伤了感情。仇恨不会使人快乐,宽广的心胸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篇4
他们从未想到过要同他们所应对的现实周旋或妥协,对他们而言,现实是一道死亡之墙,他们在热恋中根本就对它视而不见,但在深深的心底,他们都明白那是一道越可是的墙。然而他们却没有所以退缩,也许是年轻的心的那份热情,让他们对这份爱守侯到最终,即使应对的是死亡。爱,是他们生存的动力;而死,是他们爱的归宿。
他们都明白因为这份爱,自我很可能死,却还要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地爱一回,在这一片青春爆发所散发出的炫目的风景前,死亡退隐了。谁不想享受幸福?谁不想享受爱的甜蜜?而他们却以死结束了这份爱,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才会产生如此凄美纯洁的感情,如果他们处在我们所在的社会里,也许我们就无法找到这般美的一段感情故事了,也不会明白感情是怎样一回事。
以往,我笑他们傻,以死亡结束这份爱,因为我以为仅有人在,爱才会存在,人死了,那份爱就散了,淡了,没了;而如今,我不再这么认为,如果当初他们选择的不是死亡,也许再深的情,再浓的爱,到最终还是会化作一阵烟,散了!而死亡,却将这份爱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我不再认为死亡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也许在某些情景下,死亡会是更好的选择!我才明白,原先感情真的能够超越一切,包括越可是去的死亡的鸿沟,原先人真的能够与死亡为伴,活在最最纯净的世界里。
流星划过天际的那一刹那,那短暂而耀眼的光辉照亮了他们的爱。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篇5
“天亮了,在这凄凉和悲伤的早晨,一对忠贞的恋人,用他们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两个家族世仇的和解。”
这段文字相信大家不太陌生,它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尾部分。蒙太古·罗密欧与凯普莱特·朱丽叶是该部作品的主人公,全作品一他俩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从他们一见钟情,到月夜相会,之后牧师又为他们举行了秘密的婚礼。可以说,到这里,这些情节可以称为喜剧,结局似乎圆满了,但是,才思过人的莎士比亚大师却又话题一转,让罗密欧在午夜里杀了朱丽叶的表兄,之后被放逐在外。读到这儿,我的心灵不禁被震撼了!这对恋人的遭遇真是太凄惨了!比起失去心上人而言,现在学习的辛苦、生活的苦恼又算的了什么呢?继续读下去,朱丽叶又被迫要和帕斯里伯爵结婚了,这真是太不幸了!就豪侠感我的考试成绩已经不及格了,名次又是倒数第一,无疑是雪上加霜!莎士比亚大师将他们两人的形象塑造的非常好,让我感觉这两个艺术人物的遭遇仿佛像真的一样,这样的打击要他们如何承受呢?就好比中国的一些经典名著、戏剧一样,一对壁人是不能完美的在一起的。于是,他们毅然选择了死亡。是的,只有死,才能使这一在仇恨中衍生的爱情长久地、完整的保持下去,其实,死,何尝不是一种伟大?
回首古今,很多英雄人物的死都是伟大的:屈原见国家已经无药可救了,心中悲愤而起,依然投江而死,结果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他设立了专门的节日——端午节;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后为保全骨气,自刎于乌江,结果几千年后的我们还依旧谈论“楚汉之争”;就连外国小说里的福尔摩斯,他为了消灭世界上危险的歹徒而因功殉职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多么痛心!
大文豪莎士比亚先生,同他对社会的独特见解写出了那么多的喜剧、悲剧、传奇剧,给人们留下那么多的传世之作!所幸的是,那些悲剧并不完全可悲,至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换来了两个家族的和解。至少,那些文学作品也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家的个人倾向。写作、做人亦是如此。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写作的意义所在吧。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篇6
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位深深相爱对方的恋人,偏偏生长在积怨深重的两个大家族中。一方面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可是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在朱丽叶假死了以后,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便服毒自尽了。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自己也殉情了。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从此,凯普莱脱和蒙太久便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了。读过这本书,我不禁感慨:本来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终成眷属,但是命运往往却事与愿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短短的一句话,从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千千万万年,依旧没有被人忘却。这是为什么?它所带的问却是人们千千万万年依旧不能解开的。两个人深爱着对方时,可能一辈子是一帆风顺,没有任何地阻碍;可是,也可能在爱情的路上出现百般阻挠,狂风暴雨,困难重重。不过,他们相同的特点是:可以为深爱的另一方付出,又或者是牺牲。我们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里可以看得出来,他们为了家族的'利益,罗密欧与朱丽叶彷徨着,在走投无路时,选择了解脱。
爱驱使着他们向死亡迈进,情催促阗他们抛开家庭走到一起,仇却注定了他们命运的相斥,痛苦的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啊。可是,他们到最后却造就了他们两大家族的和解,未尝不是一件让人值得高兴的事;他们下到黄泉时,能够在一起毫无阻碍的相爱,与相爱的人共赴黄泉,也是一件能令人感到此生无憾的事啊!联想到最近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却不能爱,相结却又被迫相离。刘兰芝因母亲和兄长的多番相劝改嫁,终答应了。可是暗地里下定决心——在改嫁当天以死来表示自己对焦仲卿忠贞和遵守他们之间的诺言,焦仲卿误会了她,以为她真的下嫁他人,可是经过刘兰芝自己的一番辩白,焦仲卿终于明白了她,但是此时的焦仲卿已无法挽回刘兰芝要死的决心,眼睁睁的看着刘兰芝奔向湖中……最后,他自己也写了一封遗书后,也上吊自杀了。故事的结局当然是两人合葬在一起,转世成为孔雀,用是在一起并告诫后人。所以说爱情的力量,是多么的庞大,能左右一个人的生命的长短。
一个美好故事的结局,通常都以喜剧告终,读者看了固然高兴,可看过以后过几天就会被遗忘。一个故事如果以悲剧结尾,那它一定会在读者心里留下点什么,或是遗憾,或是可惜,让读者反复咀嚼,思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赞颂残缺之美,这似乎很矛盾,但又不似乎不矛盾。
爱比天大,但比生命小!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读后感篇7
最近我在阅读中外名人故事时的这本书时,发现里边有关于莎士比亚的故事,我经常看妈妈在阅读莎士比亚的书,于是我也想看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故事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是一对仇人,但蒙太古家族之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家族之女朱丽叶,不仅不是仇人,反而是一对恋人。但是最后,罗密欧因为听见朱丽叶死的假消息,服毒自杀。而朱丽叶醒来的时候,得知罗密欧死,也选择了用刀自杀。
我认为如果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不是一对仇人,而是一对朋友,那么他们的悲剧也不会发生。这个爱情故事能流传千年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剧情描述了一段两人相爱却不能结婚的故事,而且他们的对话的用词,特别优美,也特别恰当。比如罗密欧说的:
“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瓦石的墙痕,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爱情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事,它都会冒险尝试,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因为他们两个家族都互视对方为仇敌,所以认为对方家族教出来的人全是坏蛋。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深爱着对方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因为他们得知互相死了之后,都选择了和他死在一起。
这种做法嘛,我并不赞成。因为他们是都想和对方在一起就代表深爱着对方,一个深爱着对方的人肯定不想让对方死。这种做法对对方来说都是一种很不好的选择。
在读完这本故事之后,我想到了一个中国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我认为这些故事能流传万年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爱情。我认为最好的爱情是爱情美满,都能快快乐乐的活下去。但是有些爱情在一开始还是比较美满,但是到老了可能就有一点矛盾,但是我认为,一对夫妻到老了应该不会分手了,毕竟他们都在一起经历了几十年了不可能在最后放弃吧。
莎士比亚的爱情虽然美,但是都是悲剧,这里我祝所有结婚的人:婚姻美满,都是喜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