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范文网 >总结范文

《楚辞》读后感7篇

读后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读后感的写作让我们能够将阅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楚辞》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楚辞》读后感7篇

《楚辞》读后感篇1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痴人,或因情深,或以智浅。毫无疑问,屈原属于前者。“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忠诚君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热爱人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志向高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追求真理。他不肯“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当举世浑浊,众人皆醉之时,他依然在高呼,在呐喊,在岂图唤醒统治者心中最后的良知;当力有不逮时,他不能接受“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建议,不肯像靳尚子兰那样餔糟啜醨,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为社稷人民,为真理大义,他九死不悔。

屈原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曰,在古代,这是个相当吉利的日子,父亲望子成龙,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寄予相当的厚望。屈原也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早年屈原的人生可以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如果历史如此继续发展下去,那史书上多的只是一个管仲晏婴类的能臣干吏,中国文学上将少了璀璨的一页。

跟两百多年前伍子胥一样,忠君之心终究挡不住小人的谗言之匕,因外臣张仪的欺骗,上官靳尚、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的蛊惑,楚怀王与屈原的外交政策产生冲突,屈原第一次被流放,而一意孤行的楚怀王也落得个为秦所迫,客死他乡的下场。襄王继位之后,屈平还没来得及幻想前程,再次被贬流。几年之后,白起攻破楚都,屈原有心杀贼,却报国无路,无力回天,愤懑无从排遣,只得以死明志,身投泪罗,葬身鱼腹。

屈原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的,太史公司马迁就曾“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不错,当时天下,哪里不是容身之地。君不见,前有吴起伍胥之辈,后有苏秦张仪之流,置故国于无地,有奶便是娘,到哪不是高官厚禄。就连江上捕渔翁都知道,举世混浊,就该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不过自令见放。

是的,天下所有人都可以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唯独他不会,因为他是屈原,那个与天地争辉,曰月争光的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里是我的家园,这里躺着的是我的祖辈父母,这里生活的是我的兄弟姐妹,这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奋斗,有我的梦想,既然青山无处不埋忠骨,那么就让这涛涛江水来见证我的忠诚。

沧浪之水啊,楚人用你洗衣做饭,用你浣纱洗澡,你滋润我楚地千百万年,你养育了我楚国千百万人,你是我的母亲,我楚人的母亲。我渴望再次睡在你的怀抱中,就像无数年前你孕育我的祖先时那样,安安静静的躺在你的怀里。沧浪之水啊,请不要嫌弃我尘世的身体,我和你一样干干净净,我身体没有丝毫的污垢,我的思想也没有丝毫污染。沧浪之水啊,我的母亲,请接纳我吧,楚地虽大,秦人已占据了郢都,我已无地可去;不要怪我怯懦,我只想像年幼时躺在母亲怀里那样,躺在你的怀里,难道你忍心让你的孩子躺在污泥之中受辱?

让我清清白白的来,清清白白的去,在这湘水楚地中,做一个干干净净的梦!

《楚辞》读后感篇2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楚辞》读后感篇3

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陆陆续续的勾心斗角,最后楚怀王把自己“送到了秦国”,结束了尴尬的一生。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在公元前293年,楚顷襄王在秦国的威胁下“不忘欲反”的时候,屈原向他指明了怀王的下场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然而直言的他再次的被令尹子兰所害,被贬出朝,从郢都到夏首,再从夏浦到陵阳。屈原在走完自己贬谪路线的同时,也悄悄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公元前278年,楚亡。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屈原投水。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一个悄静无人的时候沉入江底,却不想掀起了滔天的巨浪,以至于后来者看他的角度,从来都是仰视。而能让我们平视的,幸好还有他的文作。也幸好,他除了是英雄,还是诗人,所以我们不用承受与这个时代不符的金戈铁马的沉重。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喜欢申椒、菌桂的人,那里会比得上佩戴蕙茝的君子呢,但是近申椒、菌桂之人高张,纫蕙茝者无名,这该怎么解释?“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看到愁苦而终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不能转换角色,自然只能贫困潦倒,精神上的清醒,是最大的独活的悲哀。然而我们所的,恰恰是你所忽略的。你用千年前的笔墨,执着的告诉后世的我们你的坚持:“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似乎你忘了自己被贬的遭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不是只要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事物,你都会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呢?你说你要为楚王开辟一条强国之路,但是草木凋零,你所比喻的“美人”早已迟暮,时局易变,你不想就在这个流放之地无所作为,你想“指九天以为正”,来表明你对君王的忠诚,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举世皆浊,而你独醒,那又能怎样?一支笔,

如何撑得住大厦将倾,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我是不是该觉得,你才是没有醒着的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你也知时光老去,却偏偏还惦记着为国效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你愿做他成功的奠基石,但他愿意选择你的道路吗?也许,当年也有人像我这样的自私的嘲弄你,你给千年的提问者、傲慢者、自私者的答案却始终如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说的也对,成功的路途漫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帆风顺的走到终点,也不是经历险阻之后就会品尝到成功的果实。你比我们豁达,我比你小气。你知道吗?他们说你愚忠?其实,我懂,你忠诚的不是楚王,而是楚民,是楚国,是家族。但,我能看到的全是你的悲壮。

《楚辞》读后感篇4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 ——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三、对修德的爱

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在《离骚》一文中,借女媭之言责备曰:“鲧婞直以亡身兮......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变此志也?”。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 “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

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可是屈原带给我们的爱却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这就是他的痕迹,他的歌声,他的那道永恒的光。

《楚辞》读后感篇5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后,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个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凭借着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

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在我困惑迷茫的时后,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希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楚辞》读后感篇6

读楚辞,最想说的,是《九章》。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楚辞》读后感篇7

暑假中偶然读到《楚辞》,被其瑰丽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历史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为其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悲悯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为祖先文学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

?楚辞》站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远,以它的深度刻画了它的时代,以它的高度眺望着此后的几千年。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楚国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剖面,更用无穷的营养滋养着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解民生于倒悬,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沉故国之乡,也不出走他国,汨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特别在我们这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首先,中国的传统价值历经几千年传承,经过近代的淬火磨练,在灰烬中依然闪烁着钻石一般的光芒。我们一定要自信于我们优秀的

文化和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当我们灰暗彷徨时,不妨读读那些先贤留下的华篇,仿佛站在历史的河边,聆听先贤的精神教诲。“帝高阳之苗裔兮,......”所谓传承,不仅在于血脉,更深厚的在于精神。当然,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我们才能更自信更包容面对整个世界。

其次,知荣明辱,是屈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看来,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协无疑是不谙世事、不识时务。但是正是这种在艰难世事下,知不可为而为之、舍我其谁的勇气支持了中华文化历经狂澜而不倒。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这种精神越发显得耀眼夺目。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而这种价值重构的内在依据,一定需要从屈原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上去寻找,唯此才能不迷失本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教师》读后感7篇

《罗马》读后感7篇

从读后感模板7篇

简爱阅读读后感7篇

火印读后感7篇

鲁迅的作文读后感7篇

《钢铁》读后感最新7篇

秋天作文读后感7篇

《死亡》读后感7篇

小水晶的读后感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2507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