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故事的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背后的寓意和象征,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8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800字篇1
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澹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800字篇2
年后的今天,长津湖战役和矗立在战场上的“冰雕连”,透过银幕被无数国人再次知晓。鲜为人知的是,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仍生活着一位从长津湖走出的“冰雕战士”。他叫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
朱彦夫14岁参军入伍,16岁火线入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赴朝作战,17岁的朱彦夫随部队跨过鸭绿江。
在长津湖畔的激烈战争中,朱彦夫被冻成了一座“冰雕”。等到增援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救出时,他四肢已经严重溃烂,严重冻伤。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四肢和左眼。
2021年10月25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日当天,朱彦夫之子朱向峰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父亲虽然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从未后悔过。
“时过境迁,父亲虽然在家很少提及当年参加战斗的经历,但他对子女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朱向峰说,父亲身上一直都有军人的血性和担当,“他特别坚强,且乐善好施,非常同情困难村民并且尽力帮助他们。”
47次手术昏迷93天,“冰雕战士”顽强“复活”
从14岁参军入伍,朱彦夫的足迹遍布淮海、渡江、解放上海、抗美援朝战场。他曾参加上百场战役战斗,可谓战功赫赫、戎马一生。而在朱彦夫传奇般的人生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便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长津湖畔争夺“250高地”的那一场战斗。
据朱彦夫事迹展馆资料显示,1950年11月底,朱彦夫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悄悄进入朝鲜东北部的长津湖地区,包围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当年又是50年一遇的严冬。当年12月,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住了阵地,最后全连官兵仅剩下他一人。战友的鲜血染红了冰天雪地。
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朱彦夫的头部、胸部、腹部7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当时就昏死在阵地上。昏迷的朱彦夫感觉还在与敌人战斗,突然,他感到一块黏糊糊的肉团顺着鼻梁滑到嘴边,饥饿中的朱彦夫本能地一口吞下去,可谁知,他吞下去的竟是自己的左眼球!
后来,增援的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送到战地医院。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这位钢铁战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醒过来的朱彦夫下意识地想要摸枪,却从缠着眼睛的绷带缝隙里发现,自己的两只手没了,他又本能地想站起来,却发现两条腿也没了。“我的手呢?我的脚呢?我这是怎么了”朱彦夫使出全身的力气大声喊叫起来。病房里,所有的人都被他撕心裂肺的喊叫惊呆了。医护人员想安慰他,可又能说什么呢?只能为他难过流泪。他才18岁,却成了一个失去四肢和左眼的“肉轱辘”。整整一个星期,朱彦夫不吃不喝。多次想到自杀,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劝解下,冷静后的朱彦夫心想,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自己也得活下去。
1952年,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在这里,他衣食无忧,处处受到专人护理照顾,还用字典学习了文化知识。朱彦夫伤势渐渐好转后,他觉得让人伺候一辈子,让国家养一辈子,心里不是滋味。
倔强的朱彦夫萌生了回家的念头。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在“休养院里让人伺候一辈子,还是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他说:“成了‘肉轱辘’,可我依然是个战士!不能为国家效力了,但绝不能再给国家增加负担,再给组织添麻烦。”
“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走出长津湖后,他义无反顾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朱彦夫不愿躺在功劳簿上虚度一生,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本色。
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1956年冬,朱彦夫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我要回家,要像个战士一样活下去。” 他主动放弃了省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开拓新的人生之路。
朱向峰介绍,父亲朱彦夫回到家乡后,从专人特护变为基本自理,吃饭、喝水、大小便,这些在常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却成了横在朱彦夫面前一座座无法逾越的高山。为了不拖累母亲,父亲朱彦夫常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忍受着各种困难和痛苦,练习生存的技能。历经几年的磨难、锻炼,朱彦夫终于实现了生活自理,他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然而,实现生活自理后,朱彦夫又将目光投向了生活仍然贫困的乡亲们。他忧心忡忡,决心带领群众努力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父亲首先想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吃得饱、穿得暖。”朱向峰介绍,为了让村民摆脱贫困,父亲当时就意识到了“扶贫先扶智”的问题。那时,朱彦夫白天自己先去找人学习,晚上便办起夜校,把学来的知识教给村民,后来还带领村民办起了小企业。
由于朱彦夫一心为村民办实事,1957年春,张家泉村8名党员一致推选24岁的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他当时当村支书其实是非常纠结的,因为他毕竟残废得太重了,村里又穷,压力非常大。” 朱向峰如是说。尽管如此,朱彦夫还是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朱彦夫曾在日记中写到: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改造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尽快改变张家泉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踏遍了张家泉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走访了街街巷巷、家家户户,查看地形地势,了解村情民意,掌握发展生产的第一手资料。
在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任上,朱彦夫一干就是25年。二十五个春秋,朱彦夫用残臂、用假肢带领着村民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同时,修道路、搞副业,让全村用上了电……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800字篇3
摸索中华民族的脊梁,用感动沾湿的泪来无言屹立!感动你我的中国,尽在你我感动的不言中。这短短长长的两个小时,掠过的不仅是时间,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德馨敲击心头无尽的震动……
誓言无声、崇仁厚德、心比金坚、一秉至公、格桑花开、秋兰为佩、寸草重晖、克明传德……花为春盛开,春因花明媚。如花般的楷模,花一般的故事,花一般的心中之境。
90多岁的老人——龚全珍。随丈夫参加革命,功成名就后毅然下乡改造农村,丈夫逝世后,她省吃俭用,却将一笔笔善款投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而这些广阔的土地,有了爱的哺育,怎能不满庭芬芳?
老人的一生,朝有爱情,午有爱心,暮有关爱。她的名字里头,一笔一画似乎都浸了爱、刻着情,回头看看,农村的水渠、桥坝、良田、孩子们……她带领着人们在革命和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疾步前行,一路花香。
先行者们开着路,人民迈着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也不断感动着。下一代的我们也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宣誓着自已的理想,扬溢着自已的青春——义捐骨髓的邵帅,不也正是我们蓬勃向上的缩影吗?因为有爱,我们的心中才会迸发出信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也正是为了我们生长的土壤而盛放。我积极加入志愿者协会,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下乡劳动、义卖、义濱等来募捐善款,把它们运用到身边的“待帮助”中。不仅如此,时时存善,友好待人,这“爱”便更使我们在这成长中生机勃勃。
用爱,感动自已;存善,感动行动。中国感动,感动中国,有爱才有中国……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800字篇4
在吴天一身后,是许许多多跟他一样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党员医务工作者。他们有的一生扎根在艰苦偏远的边疆、山村,默默守护当地百姓的健康平安;有的日夜奋战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在技术攻关和药械研发路上披荆斩棘;有的常年与蚊虫、钉螺、病毒打交道,用坚韧与汗水筑起防控疾病的铜墙铁壁……他们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他们都是可爱可敬、值得铭记的平凡英雄。荣光,同样属于他们。
致敬英雄,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齐。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他们用行动证明,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今天,卫生健康事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需要党员医务工作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继续锤炼坚强党性,牢记初心使命,用忠诚与坚韧,用专业与仁心,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平凡岗位上铸就医者的光荣与梦想。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800字篇5
读书一天用一根蜡烛
在刘伯珍的记忆中,弟弟伯明是个勤奋刻苦的人。“他上高中时,每天天不亮就上学去,晚上披着星星回来。那时候,家里经常停电,他就点蜡烛学习,头一天晚上燃掉半根蜡烛后睡觉,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接着点蜡烛学习。说起来,当时一根蜡烛得花1毛多钱,一天用掉一根蜡烛还是挺贵的。”
张福林是刘伯明在依安县一中念高三时的班主任。他告诉记者,伯明上高中时是班级里最能吃苦的。虽然家与学校很远,可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从家里到学校20多里地的路程大概得用40多分钟。尤其到了冬天,骑到学校时,棉帽子和棉袄后面全挂满了霜,整个人就像‘雪人’一样,看了都让人心疼。”
“他平时话不多,但好学好问,学习比较有方法,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在前两名。”张福林非常肯定地说:“即使不考‘飞’,伯明也能考上大学。可以说,是他这种顽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让他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走上了‘航天路’。”
自古以来,齐齐哈尔市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抗击沙俄侵略的寿山将军、打响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在全国叫响的马恒昌小组、殉职的养鹤姑娘徐秀娟……在齐齐哈尔市历史画卷上续写下了一页页辉煌。这种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所凝聚的英雄情结,无形中也在影响着翟志刚、刘伯明的人生轨迹:生在英雄的城市,更要拥有远大的理想,要踏着英雄的步伐向前迈进。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800字篇6
tvb主持人陈贝儿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去年陈贝儿凭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受欢迎,在《无》中,她每到一个拍摄地,都尽可能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亲身经历各种职业,融入当地人生活。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对于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陈贝儿谦称:“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份内事。2021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未来将再接再厉,用心说好中国故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