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教案的撰写过程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利用,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春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春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由于最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使我很伤心,同时也懂得了时间的宝贵。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难点
“我”从爸爸的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教学构想
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上抓住爸爸的话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间的宝贵,从而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东西?那些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们有什么动人的事迹?搜集最疼爱自己的长辈的照片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投影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不会留意时间的流失,有没有觉得时间似乎总是有,用也用不完呢?我们学习了第三课,也许你会改变想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自学生字词。要求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1、让学生当小老师,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那件事。
四、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将这部分理解的词句画下来。
2、交流不理解的词句,重点解决思考练习3中的四个句子。出示投影。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让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最疼爱自己而已经去世的长辈的照片,谈谈疼爱自己的人失去了你有什么感受。读父亲说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怎么理解的。出示父母或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计算一下自己的年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指导朗读爸爸的滑稽“我”的生活体验。
(2)小组合作,交流对第二--四句的理解、体会。并通过朗读,从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五、小结。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思考练习3中的句子。(让学生记下完成作业的时间。)
板书设计
3、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
太阳落山时间不会回来
鸟儿飞过
课后小记
春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准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数、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现在目标应该写四基四能。)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过程。
教学准备:
两张格子纸,一张白纸,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展示课件课本情景图)
师:同学们在校门口进进出出,有没有发现在这里就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说说你都发现了那些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圆形......
师:那么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图形,那么学校里面想对这两块花坛进行规划,在规划之前想比较他们的大小,比较他们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他们的什么?(展示单独两个花坛图片)
生:面积(学生回答面积后,马上追问,什么是面积?)
师:什么是面积?
生:面积就是一个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师:那么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它们的面积怎么求?
生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生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长×宽?我们是怎样求出来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数方格计算面积的方法,也就是数小方格的简便运算)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过,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板书课题)
二、新授
师:两个花坛不能直接看出他们面积的大小,但是如果老师把两个花坛的图形搬到方格纸中,能不能看出两个花坛哪个花坛的面积可以算出来?(展示方格纸)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
生1: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数格子数出来24个格子,是24平方米。
生2: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4=24。
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数出来,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数出它的面积呢!
生操作。(拿出1号方格纸,不满一格的都按照半格计算)
师:看看同学们都是怎么数的?
生:20个满格,8个半格,一共24个格,面积是24平方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是不是很麻烦?还不是很精确。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更好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是最好的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探索面积公式的必要性。)
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猜测一下,平行四边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后,马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测量。)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真的是底×高吗?验证一下。(拿出1号方格纸)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多少?高是是多少?
生1:底是6米。
生2:高是4米。
生3:6×4=2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
师:那么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底×高?数方格的面积是估算出来的,那么我们可以可以精确的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拿出2号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操作
出示学生的作品,介绍一下是怎么想的。
生1:用拼的方法,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数出面积。
生2:也是拼,剪掉上面的拼下面,剪下面拼上面。
师:刚才他们都用到了一个动词,是什么?(生:拼)
师板书:拼
生4:整块简拼,移到右边。
师:拼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数学当中的平移的过程。
师:不管是数格子,还是拼剪的方法,都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出示3号白纸,学生自己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操作,小组讨论。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且汇报)
展示学生作品
师:这样的平行四边形要怎样计算面积呢?还能数方格吗?
小组讨论,学生操作剪一剪,拼一拼。
生1:不沿高剪得
生2:先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三角形向右平移,拼在图形的右下方,把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转化成长方形就能计算面积了。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师提醒: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讨论
生1:平行四边形拼成后底成了长方形的长,高成了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生2: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师总结:验证成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汇报时引导学生用完善的语言表达,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高剪开,把剪下的部分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侧,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
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
你会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生:s=a×h
利用公式来计算
出示例题1(练习题的设计应先出带图的,再出文字的,体现直观到抽象。)89页第二题可以打在幻灯片上,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只列式不计算,目的是练熟公式。
拓展练习:
(1)选择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米,高是4米,它的面积是( )
a20米b20平方米c18米d18平方米
(2)出示图形(强调高和底是相对的)
(3)画出一个底是3cm,高的5cm的平行四边形。
师总结: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但是形状不一样。
三、拓展探究
1、展示可以拉伸的平行四边形,演示由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的过程
师: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在拉成长方形时面积发生改变了吗?
学生讨论
学生1:没有改变
学生2:改变
学生辩论
师:周长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不一定也一样。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回顾整堂课的过程。
用今天的方法还能解决以后的问题,比如说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预知后事,自己分晓。
板书设计
新面积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拼数
已学(转化)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h
春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3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孝直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北师大版
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小结
练 习
课题: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
学习目标: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教师修改及建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
1.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香港主权是从英国手中收回的,澳门主权是从葡萄牙手中收回的。中国人民从此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后,台湾曾被日本割占了50年。但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就已经按照国际惯例把台湾归还我国了。所以,现在我国政府对台湾拥有当然的主权。只是因为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在岛上有它残余的政权和军队,所以还没有与大陆统一起来。要想完全实现祖国的 统一,就必须解决台湾问题。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方针在历 史上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来如何解决?请同学 们阅读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组织名称、事件[或方针内容]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
a.建国初期 :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20 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c.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19 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春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会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3、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等方式表达出来。
重点: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难点:
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本文介绍了一件什么是?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3、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二、披情入文,释疑感悟。
1、在现实生活中,真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享有生活赐予的权利;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买?怎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板书:乐观 坚强 热爱生活
2、从哪儿看出文中的安静是这样的人呢?用“——”画出有关的句子。(第2~~3自然段)
三、潜心会文,交流体会。
1、全班讨论,汇报,朗读句子。
2、是引导生重点体会句子。
(1)、安静经常在花香中流连,今天她有一次全新的经历,这次“全新的经历”是什么?为什么对于她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2)、再次阅读文中描写“拢蝴蝶”相关描写。
3、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1)、一个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女孩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多姿多彩的?请看第六自然段。
(2)、用“安静可能在想…….”来说出来。
(3)、理解“张望”。
(4)、朗读第六自然段。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再次出示:“谁……,谁……”。
2、引导谈感受。
谁都可以--------,只要你--------;谁都可以--------,只要你--------。
3、创设情境。
假如安静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什么?
五、总结。
无论你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体魄,都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珍惜生命。
六、作业。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2、阅读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搜索资料。
春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5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与价值观:
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四、对比鉴赏、深入探究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呢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主旨,大家觉得如何?(学生讨论),明确:缺少了诗味。
3、讨论:试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删除诗句在营造诗境、表情达意时有何作用?
①堵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结:《夜归鹿门歌》中,诗人用清淡的笔墨,抒写了隐逸的情怀,塑造了隐士的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事实上,诗题中的“归”字,正是诗人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诵读诗歌,读出仙气儿,争取背诵。
五、拓展训练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改写后呈现出一幅画面的美来。(ppt展示)
请学生从《夜归鹿门歌》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示出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三题,分析王维的《归崇山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