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精心准备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谁来了小班教案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谁来了小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10以内数量的多少。
2、认识“=”、“≠”。
活动准备:
1、椅子、音乐、图片。
2、等号“=”、不等号“≠”。
3、《我的数学》第28、29页。
活动过程: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
幼:“老师,早上好。”
1、稳定幼儿情绪:手指律动《乌龟》
乌龟乌龟一个头,
乌龟乌龟你好慢,
乌龟乌龟短尾巴。
师:“小朋友们真棒!”李老师今天要和中三班的小朋友玩游戏,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
幼:“喜欢。”
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游戏,但在玩游戏之前,李老师要和小朋友说一说游戏规则。”
2、抢椅子游戏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把椅子围成一个圈,请多名幼儿出来,随着音乐跑起来,音乐一停,幼儿马上坐在椅子上,(幼儿要比椅子多)没抢到椅子的幼儿为输。 教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老师请出来的小朋友和椅子怎样,他们一样多吗?”
(引导幼儿说出“等号”、“不等号”。)
3、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请观察一下老师手中的图片有什么不同?”
*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图片中的特点。
*请幼儿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两边相等或不相等。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师:“哇!小朋友们真聪明。”
4、小结
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或不相等的方法。
师:“现在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小手和李老师一起来变魔术。”
游戏《变魔术》
*变一变,看谁变出的手指和我相等。
*变一变,看谁变出的手指和我不相等。
5、练习操作。
请幼儿打开幼儿数学书,观察比较每组物体是否相等,请填上“等号”、“不等号”。
谁来了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服务的本事。
2、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活动准备:
娃娃家:给娃娃洗脸、刷牙、梳头。手工区;:卡纸、海绵纸、等材料设计各种生活用品并且还能够进行绘画。
阅读区;各种生活类的图画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是个讲卫生的孩子吗(是的)那你们平时是怎样讲卫生的呢(请个别孩子说说自我平时是怎样讲卫生的)
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我早上起来会刷牙、洗脸、、、、,讲了很多很多,今日我教师就要来看看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是怎样来表现的。
三、介绍各个区域。
1、娃娃家。
娃娃家里都有很多的娃娃宝宝,今日就要来让我们的小朋友怎样跟我们的娃娃洗脸、刷牙、梳头。
2、图书区。
今日教师在图书区准备了各种生活类的图画书,待会小朋友能够看图书和朋友一齐讲讲,看完后能够和好朋友一齐说说。
3、动手区。
在手工区教师准备了:卡纸、海绵纸、等材料设计各种生活用品并且还能够进行绘画。
四、组织幼儿进区区域。
1、提出区域规则。
在进区的时候,你先要想好来你要进什么区角。可是我们进区域时我们先要拿好进区卡,仅有拿到了进区卡的小朋友才能到区角里面去活动,如果你去的哪个区角里的卡插满了,你就不能再进这个区了,仅有把卡插在哪个区里,你就在哪个区里活动。当教师放音乐时候,小朋友就赶紧把区域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在区域中不能大声喧哗,静静的玩。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
四、收拾材料,结束游戏。
小结小朋友进区观看的情景,表扬有序进区的幼儿,对存在不足自我玩自我的幼儿提出要求,指出做的不够的地方。
谁来了小班教案篇3
设计意图:
橡皮泥是幼儿美工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玩泥时,我总是不断地提醒幼儿不能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然会把原来漂亮的颜色弄脏的。而在一次玩泥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将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分不出来,我只好将这两种颜色放在手里捏成一团,这时做错事的小朋友惊喜地喊到:“老师,颜色变了??”这一喊,把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看到红色的橡皮泥和黄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老师,变颜色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颜色变魔术》的活动,以此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的: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塑料杯、调色盘、排笔、操作纸各若干。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1、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幼儿准确地说出三种颜色的名称。)
2、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引导幼儿猜想:如果两种颜色混在一起,颜色会不会变?(教师神秘的口吻调动了幼儿猜想的积极性,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想着,有的猜会,有的猜不会。猜想――为下面进入实验操作起了铺垫的作用,幼儿在操作中将会更加认真地观察颜色是不是产生了变化。)
师:颜色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玩玩,看看颜色有没有变化。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分组操作的材料及操作方法。(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了操作的方法,能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更好地观察颜色的变化。)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操作中,玩倒颜色水的幼儿将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颜色马上起了变化,孩子很感兴趣,张琳拿着一杯橙色的水说:“变颜色了!变颜色了!”我问她:“你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变成的呢?”张琳说:“我用红色和黄色变出来的。”武伊雪说:“我是用黄的和蓝的变成绿的。”佳佳在班上年龄偏小,能力也较弱,她在旁边看着他们,拿着一个空杯子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倒过来倒过去,我鼓励武伊雪去把自己的好办法教给她。在武伊雪的帮助下,佳佳也变出了一杯橙色的水,她高兴地说:“尤老师,我变出来了。”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鼓励她自己变变看,还能不能变出其他颜色。)玩颜料涂色的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华煜拿着画笔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搅在一起,看到颜色的变化了,他开心地拿着其他小朋友看:“你们看,象鬼一样!”旁边的小朋友都伸过头来看,华煜更得意了,拿着画吓小朋友,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你的魔鬼颜色真可怕,大灰狼都会吓跑的,我们大家再来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让小兔子喜欢的颜色,好吗?”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又开始玩了。)
三、分享实验成果师
小朋友,你们在玩颜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颜色变了。师:颜色是怎么变的呢?请几个小朋友来变变看。(教师请各组的一个幼儿演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教师提供给幼儿展示自己实验过程的平台,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而底下的幼儿能认真观看同伴的实验操作,并有幼儿在议论着:我也是这样的,我会变不一样的颜色??)师小结: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四、幼儿继续实验,鼓励幼儿换组实验,验证同伴的实验结果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们没有玩过的组玩,看看小朋友的发现是不是一样,也动动小脑筋,想想你能不能变出新的颜色。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操作。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发现了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秘密,真棒!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找找,发现颜色还有什么秘密。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活动回顾:
有几点体会:
一、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目标。《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两条目的,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的实验操作,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颜色变变变的现象,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发现华煜变出的“鬼一样”的颜色,并干扰了同伴的实验时,能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以变出小兔喜欢的颜色将幼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二、给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活动开始时,教师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同伴的示范有时比老师的示范效果更好,幼儿能在同伴的示范中想想自己的发现是不是和小朋友的一样。
三、关注个别幼儿,注重个别教育幼儿都是有差异性的。在活动中如何关注个别幼儿呢?分组活动是一个好的教育形式,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方法不对,这时我就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他,充分发挥了幼儿间的榜样示范作用。象佳佳在活动中不敢大胆操作,看到同伴实验成功了,心里是羡慕的,这时我让武伊雪去帮助她,在同伴的带动下,她终于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而武伊雪也懂得了帮助同伴是一件快乐的事。
谁来了小班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横线、竖线表现格子被,并尝试用多种色彩进行作画。
2、引导幼儿练习画横线和竖线,感受用各种色彩作画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范例一张。
2、画纸、油画棒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1、冬天到了,睡觉时我们把什么盖在身上很暖和。(被子)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床被子。你们看看这床被子的被套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这是一床格子被,每一个格子都是方方正正的正方形,这些格子是颜色不一样的线画出来的,这样就有了很多漂亮的颜色,画出了这么漂亮的格子被。
(二)教师示范讲解。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画一条一条的横线。然后再从上往下顺着画一条一条的竖线。这些线条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画。
2、引导幼儿描述作画的过程,并带领幼儿进行书空练习。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发放绘画工具,引导幼儿有序摆放作画工具。
2、引导幼儿画横线时要从上面到下面,从左往右。画竖线时也要按一定的方向来画。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颜色进行作画。
3、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尽量将线条画直。颜色要搭配好。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作业。
(四)展示、点评幼儿作品。
谁来了小班教案篇5
教案目标:
1.教会幼儿正确地说出小动物的名称,准确地发出“咩咩、汪汪、呱呱、哼哼、哎哎”等音,并能协调地模仿小动物动作。
2.识记生词:小羊、小狗、小猪、青蛙、蜗牛(根据学生现有基础,调整要求)
3.提高幼儿参与集体的积极性,并要求他们做到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4.教幼儿学会倾听教师讲解要求和规则,掌握方法,遵守规则。
教案准备:
1.背景图(画有草地、蓝天、白天)
2. 教具:小羊、小狗、青蛙、小猪、蜗牛头饰和图片,生字卡片。
3. 多媒体课件。
教案过程:
1.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有很多小动物要到我们班作客,看看谁来了?”(出示背景图)
2.教师一一出示小动物教具
①播放动物声音,让小朋友辨别是谁的'叫声,随机出示:“咩、咩”、“汪、汪”、“呱、呱”、“哼、哼”、“哎、哎”词语卡片。
②图片与声音一起播放,看图说话训练,引导幼儿顺序地说出图片内容,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小羊”、“小狗”、“小猪”、“青蛙”、“蜗牛”词语卡片。
③出示,做动作,学叫声,节奏。
那么多小动物到我们班来作客,小朋友们特别开心。
2.开心屋:出示动物汽车图片,启迪创造力。
3.教幼儿学习《动物汽车》,知道小动物的名字、叫声和动作。
①教师示范,并配合动作,让幼儿仔细听和看。
②幼儿学习,并认读“小羊、小狗、青蛙、蜗牛”等词语。
③幼儿边念边做动作。
4.《动物汽车》
④老师说小动物的名字,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做动作。然后,进行词语卡片与图片搭配。
5.闯关,动物汽车比赛:德育渗透___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老师放“开汽车”音乐做,分组比赛,看那种动物汽车跑得快。
附:
可爱的小动物:
小羊汽车开过来,咩、咩!
小狗汽车开过来,汪、汪!
青蛙汽车开过来,呱、呱!
小猪汽车开过来,哼、哼!
蜗牛汽车开过来,哎、哎!
谁来了小班教案篇6
教学目标:
·尝试为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和物寻找联系。
·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进行了连一连的游戏
(材料准备)秋天的树(树叶较少)图一幅,树叶若干儿歌内容ppt,幼儿操作包《谁和谁好》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儿歌内容难点:与大树有关系的事物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歌,初步了解儿歌内容:(学习p173)
1、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儿歌,里面有好多好朋友,仔细听它们谁和谁是好朋友?
2、提问:·你听到儿歌里谁和谁是好朋友?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呢?我们再来认真地看一看,听一听:
二、出示ppt,再次欣赏儿歌,理解内容:(重点)
提问:1、为什么藤儿和瓜是好朋友?(瓜是结在藤儿上的)
2、为什么蜜蜂和花是好朋友?(蜜蜂采花蜜)
3、我们小朋友怎样做才能和同伴成为好朋友?
(互相帮助,爱护朋友,遇到事情一起商量,不争不抢,不打不闹)
三、游戏:大树找朋友:
1、观察画面:(树叶稀落的大树):大树要找好朋友,每找到一位好朋友就能长出一片新的树叶,大树长出许多片新的叶子就能枝叶茂盛,可以为大家遮太阳,遮风挡雨了。
2、启发幼儿想一想寻找与大树成长有关的事物,每说出一件,说对了,就能在大树上贴上一片树叶。
(难点)·平时你们看到人么是怎么做的能让大树健康成长?
·寻找的“朋友”必须与大树成长有关,并要说说理由。
·寻找的“朋友”不能重复。
小结:可以给大树浇水、施肥,修剪多余的枝叶、用小棒支撑小树苗、冬天用稻草把树干包起来、树立小牌子,告诉大家保护大树、不爬到树上玩、不要在树上晾衣服……
四、延伸活动:
幼儿操作包《谁和谁好》,将图片撕下,一一对应,说说配对的理由。
谁来了小班教案篇7
设计意图: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闹元宵,团团圆圆吃汤圆,为了庆祝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更为了让幼儿亲身感受民俗节日的气氛,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学习做元宵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及兴趣。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难点)
2.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重点)
3.品尝元宵的不同味道,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有关元宵节的录像。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灯。
4.黑芝麻,豆沙,五仁馅若干分别盛在小碗内。和好的糯米粉并分成小团,干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台布,盛元宵的容器。
6.欢快的庆新年乐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元宵节”录像,并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幼:(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引出元宵节的习俗。
二、学做元宵。
1.师:小朋友们吃过元宵吗?幼:吃过。师:吃过什么馅的呢?幼:有五仁,豆沙,黑芝麻,花生等,小朋友们真厉害吃过这么多口味的。那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这有什么口味的元宵,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幼儿挨个品尝不同口味的元宵,并说出它的.口味)。
2.师:院校是什么形状的啊?幼:圆形的。师: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元宵呢?幼:想
3.认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团,干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馅。
4.观察教师做元宵:现将小团的糯米粉揉一揉,搓一搓,团圆,再挖坑,然后把馅放在中央并包起来,最后再把它团圆。
5.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元宵,根据教师讲解的做元宵时的重要细节:揉,搓,团圆,挖坑,包馅。并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馅料,最后将做好的元宵整齐的排列在容器中。
小结:让幼儿了解元宵的形状,颜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时能运用揉,搓,团圆,挖坑,包馅等技能制作元宵。
三、品尝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
1.教师出示花灯,让幼儿跟随音乐玩舞花灯,猜灯谜游戏。
2.煮元宵的同时教师把碗,勺子摆放好,幼儿洗手。
3.幼儿品尝元宵,互相说说此时心里的感受,体验劳动的快乐。
活动经验:
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学说绕口令。
活动指导:
1、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并小声交流自己的认识。
2、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共同阅读、交流。
3、引导幼儿学说绕口令儿歌。
《做元宵》
一手下,一手上,
面团中间放。
手掌合起转一转,
我的元宵真好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