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范文网 >方案大全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模板6篇

教案的编写有助于教师培养卓越的自我管理技能,使他们更高效地处理教育任务,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和教材,报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横和竖的教学教案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模板6篇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篇1

一、看图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展示北京的风光图片

同学们,谁能知道这是哪里呢?(天安门、故宫、万里长城、颐和园、天坛……)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2、导入:有一个山村的小朋友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也想去北京,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板书课题:我多想去看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先拼读一遍课文,生字先拼一拼音节然后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读后评议。

3、出示生字卡,(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等)相机学习方字旁、心字底,指导“升”字的写法。

4、同桌大声地互相指认读。

5、这首诗歌中有不少词用得可好了,我们来比比看,谁最聪明,读得最快。出示生词卡(苹果状),指名读。(读得好的,苹果送给他)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要求大家专心地听,看看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2、自由读,想一想课文中妈妈告诉“我”什么,“我”又说了什么?

3、读后回答。

出示:妈妈的话。

4、你能自己读懂吗?你知道了什么?

5、(出示课件)理解“弯弯”、“遥远”、“壮观”,指导朗读。

相机进行词的训练:弯弯的()

6、“我”说了什么?

出示:“我”的话。

我多想去看看,看什么呢?为什么要去北京看升旗仪式呢?我们来读几句话。

出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的国家领导人都在北京办公、生活、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外宾,你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镜头吗?同学们想去吗?

出示: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

你们见过五星红旗吗?它是什么样的?(出示国旗)

出示: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

只有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是和太阳一起升起来的,一边是冉冉升起的太阳,一边是在国歌声中飘扬的国旗,那种庄严的场面多么激动人心啊!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小作者的心愿,谁能把这个山村小朋友特别想看升旗仪式的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四、激情感悟,指导说话。

1、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象,你们想看吗?(放录象)

2、看完录象,你想说什么?

3、下面,老师来读妈妈的话,同学们读山村小朋友的话。

4、完成练习:我多想去看看——

五、总结:

在我们的国家,有许多的文化古城,像北京、西安、南京等等,还有许多奇山秀水,像黄山、庐山、漓江、西湖……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要更多地了解我们祖国的秀丽风光。爱我们的祖国吧,爱我们的首都吧,爱我们的五星红旗吧!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音乐声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吧!

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通过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虽然平日里,我们学校也有升旗仪式,但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因此,我们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我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可惜的时候在播放课件时,进行曲和国歌没能播放成功,以至于学生没能真正融入其中,对那种迫切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也有所影响。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课上,我让学生紧跟我的教学脚步,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情。具体做法如下:从有感情地读课题入手,到重点指导朗读课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对这句话进行反复导读,最后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不足之处就是课上,我没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与试教相比相差甚远。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这篇课文的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话,学生的情感就不会深入。因此,我还收集了一些图片,引领学生感受雄伟的“万里长城”,红叶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宫”,世界闻名的“北京大学”等。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如果我能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我想会更好。

另外,我发现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采用集中识字比较理想。这节课,我采用了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不仅学生的识字效果没能如愿,反而使课文教学显得有些脱节。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加明确了:

1、课不仅是备教案,更是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2、课堂任务安排很重要,难重点一定要明确。

3、一个环节与一个环节的连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①凡卡写信的内容是什么?

②凡卡怎么给爷爷写信的?

③凡卡为什么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带他回村子?

④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得到吗?为什么?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2)自由读有关的内容,你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研究哪个问题。边读边作标记。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的劳动,遭受这么多的折磨,怎么忍受得了呢?该怎么读呢?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2、自由读,在书中寻找答案。

(第一次联想到了爷爷守夜的情形和乡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联想到爷爷,突出了凡卡对爷爷的思念;联想冬夜的景色,说明冬夜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这与凡卡的学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凡卡思念爷爷,思念家乡的一切;联想到爷爷砍圣诞树可以看出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很贫苦,但在凡卡的回忆里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说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单与凄凉。)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凡卡倾诉自己怎样挨打、挨饿、挨冻、怎样受折磨、三顿饭吃什么都一一写到了。在回忆爷爷守夜时,爷爷是什么样的,怎样守夜、两条狗怎样跟着,砍圣诞树的山林、枞树什么样等细节描写,使人读了仿佛看见了当时的情景,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篇3

一、设计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进行构思,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依据《浙江省体育与健康指导纲要》构建课时内容,学为中心,牢牢把握教材“三个一”,使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掌握行进间直线运球的动作要领,通过多种运球的组合练习方法培养学生上下肢力量,发展学生全身协调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创新,重视学习的过程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球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本节课是行进间运球单元教学里第二课时,本次课所学的“直线运球”是篮球运球教学中及其重要的技术动作,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直线运球走、直线运球慢跑、小组合作运球等,运球技术动作由易到难,除了让学生体验、巩固运球的正确技术动作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球姿势,了解人、球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传接、投准、移动等技术以及比赛的综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提高篮球基础技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力。通过练习,让学生参与篮球运动,发展奔跑、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做到较长时间的注意,但注意力仍然容易分散。参加活动的动机还是以直接兴趣为目标,喜欢的活动都愿意参加。他们对体育运动充满好奇和向往,有强烈的表现欲。课时内容的安排上要避免单一、枯燥的动作技术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简单的原地拍球等动作,已经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喜欢跑、跳、投等活动,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动作僵硬、不协调等情况。他们喜欢趣味性的组合练习和比赛,但是学生体育的运动技能有差异,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学生中要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参与学生练习,活跃课堂氛围,激发运动激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等教参教材,通过对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背景的阐释和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能说出行进间运球的练习方法,感知跑、运结合的控球手型。

2、技能目标:通过原地运球到行进间直线运球的转换让100%学生掌握行进间直线运球的基本动作,70%学生了解行进间直线运球的按球部位和落点,发展学生兴趣、协调性。

3、情感目标:在多种学练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主动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背景的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的积累和验证,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按球部位。

2、教学难点:手脚协调配合。

六、教学策略

教与学方法上强调对学习的指导,力求从学生学法入手教学围绕学法开展。本课以学生探究性学习练习为主,运用思维主动学习,把课堂的主体充分展现,然后教师以点拨诱导调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利用分组的形式给学生更好的时间和空间,自主练习,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玩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练勇于创新的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1.分层教学,积极引导、评价,差异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2.自主学习、体验为主,集中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空间。

3.练习游戏化,有竞争、有对比,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积极性会持续保持。

七、教学效果预测

1、个别学生触球点位置过前或者过后。

2、球的落点没有在侧前方,导致控球不稳

3、手脚动作不协调

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长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体重较大、腿部力量较弱或协调性较差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与更多的关注,如耐心的再次示范,语言上给予肯定,努力使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取得成功。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互助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团队协作的意志品质。预计7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练习密度:55%-59%左右。心率120—130次/分钟之间,最高心率达160次/左右。

九、安全措施预设

1、在课前检查场地是否有安全隐患;

2、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加强组织管理;

3、练习时注意人球兼顾,保持适宜的练习间距;

4、比赛时遵守比赛规则;

5、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在练习中进行安全提示;

6、对突发事件做好紧急处理。

十、场地器材布置

体育馆、篮球33个、标志碟48个、呼啦圈8个、分队服32件、音响一台。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学习“讠、虫、”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四季的一些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播放四季景物——拟人化的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的。)

2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师:它们呀,给美丽的大自然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出课文生字,多读几遍。

(2)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3)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把它读通顺。

2小组交流,看看小伙伴间能不能把你不理解的问题解决。

3反馈。

(1)课文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了什么?

(2)提出难点,全班交流解决。

三、朗读诗歌,识记生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2老师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四”“是”“天”三个生字。

3学生练习,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老师随机抽取,让学生开火车读出卡片上的生字。

2师:火车顺利到站,让我们一起接着去领略四季的美景吧!

二、学习第一小节

1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按(读,说,问,读,演)的方法学习第一节。

(1)读: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小节。

(2)说:从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些什么?能和同学们说说吗?(草芽尖尖)

2师:(看图)青青的`小草刚冒出地面,很尖很嫩。所以我们可以把“尖尖”读得轻一点,细一些。(出示课文)范读,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3师:读了这一节,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老师可适时点拨)

4师:草芽对小鸟说了些什么?(“我是春天。”)

5师:草芽跟小鸟都不会说话,为什么作者都用“说”字呢?(学生互相讨论,明确作者把草芽当作人,当作小朋友来写了,这样我们读起来的时候很有趣,很高兴。)

6指导朗读,师拓展小结:春天里小草悄悄探出了头,露出尖尖的小芽,传达出春的讯息,它就是春的使者。聪明的你发现春天里还有哪些景物呢?(指名学生说,师相机出示图片。)

三、学习第二至四小节

1师:嗯,刚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刚刚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小节的吧,首先我们是先读一读这一小节,然后怎样啊?然后说一说在读了这一节后我们知道了些什么?接下来再问一问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再带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同学们,一年中除了春天,还有哪几个季节呢?

2师:现在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多读几次,然后同桌之间相互用上面这种方法来交流一下,看哪一组小伙伴交流得最投入,好吗?

3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至四小节(方法如第一小节)

四、拓展练习

1欣赏四季景色。(逐一出示四季的图画,指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式说一说)

2师:各种美丽的景物组成了美丽的一年四季。你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小画笔把这四个季节画下来,你看老师这里就有一幅画,也是一位小朋友画出来的。

3让学生自由画画,鼓励学生给画涂色。

[教学板书]

4四季

春天:草芽夏天:荷叶

秋天:谷穗冬天:雪人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依次呈现美丽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图、有声、有色的教学场景。同时引导他们边看图边交流感受:“春天,小草芽是什么样的?”“你为什么最喜欢冬天?”学生在看和说的过程中,对四季有了更深的认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知识技能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⑶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诵读法。

⑵品析语言美,想象画面美。

⑶与课后《秋景》(美国·狄金森)及其他写秋的诗句作比较阅读。着重品析在内容、感情、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录音机。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吟咏古诗,走进秋天

1、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同学们知道哪些咏秋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寥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幻灯展示)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幻灯展示)

a、正音

丁丁zhēngzhēng撒网sā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栖息qī归泊bó

寥阔liáo乌桕叶jiù枯涸hé

清洌liè梦寐mèi

b、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梦寐:睡梦。

二、朗读诗歌,聆听秋韵

要求:朗读时要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读出感情。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学生点评;

3、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听节奏、听感情),同时播放多媒体配乐画面,如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

4、学生点评,老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

三、整体把握,畅览秋光

问题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如三幅美图,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分别给它们拟个标题。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师点拨:三幅图,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问题2:仔细阅读,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师点拨: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问题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师点拨:由远及近的顺序。

问题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师点拨:抒发了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四、欣赏佳句,细品秋味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内容与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说之前先在课本中写出简单的批注。

佳句赏析参考: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轻松、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此比喻似拙实妙,是一个倒装句,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耐人寻味,与渔人生活联系起来,实在而又能引起人的联想。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五、展开想象,绘出秋色

推荐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

2、全班交流:请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然后描绘画面。

3、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4、背诵比赛:齐读——自背(先一段一段背,然后背整首诗)——齐背——个人或小组比赛背诵。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人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南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渔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六、迁移训练,再谱秋歌

1、秋天南飞的大雁是一首清远的诗,秋天广袤的天空是一首嘹亮的歌,秋天黄昏的大海是一幅辽远的画,秋天深情的叮咛是一杯相思的酒。在你的心中,秋天是什么呢?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2、全班交流,评选出优秀诗文。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虽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七、课外作业

1、仿写练习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万里。(排比)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阅读: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表达热爱赞美之情

少女思恋图(梦寐)

备教手记:

?秋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秋景。该诗语言生动,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极适合朗读的佳作。为实现《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及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目标,依据本诗的内容及特点,我设计了“吟咏古诗走进秋天”、“朗读诗歌聆听秋韵”、“整体把握畅览秋光”、“欣赏佳句细品秋味”、“展开想象绘出秋色”、“迁移训练再谱秋歌”六个教学环节,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逐步提高学生对文本欣赏、创作、想象的能力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我立足文本,以朗读贯穿始终,以品味语言为核心,以体会意境为重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方法,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

横和竖的教学教案篇6

课程目标:

1、在拼摆、组合彩棒造型的基础上探索单脚及双脚连续跳跃的多种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单脚连续跳跃的耐力。

2、能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玩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课程准备:

1、自制皮筋串联的双节彩棒人手一组、音乐

2、场地布置如图:在长方形的场地上,以三种颜色的长线为分组标记,每组间隔摆放四组彩棒。

课程过程:

一、热身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引起活动兴趣。

1、观察活动场地,了解活动内容。 “今天的场地上有些什么呀?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用这些彩棒玩游戏。我们来一起玩一玩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

2、幼儿跟着老师随着音乐沿着彩棒四周做热身运动:绕彩棒跑,沿彩棒交错走,双脚分开向前跳,单脚左右跳。

二、游戏“拼一拼、摆一摆、跳一跳”:小组合作尝试用彩棒拼摆图形并探索单、双脚的跳跃方法。

1、认识彩棒

(1)提问:“看我们的彩棒和你们以前见过的彩棒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尝试彩棒的变形方法,并说出图形名称。

2、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四人一组,自由拼摆图形及探索跳法。

3、幼儿尝试探索,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跳跃。

4、分组展示与交流玩法。

5、教师小结:跳跃的方法,如:单脚跳、双脚并拢分合跳等,使幼儿拓展跳跃经验。

6、幼儿再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跳跃场地上的图形。

三、集体游戏“单脚闯迷宫”,进一步增强幼儿连续单脚行进跳的耐力。

1、教师介绍集体摆迷宫图形的方法:老师先摆第一个图形,小朋友一个跟着一个拼自己喜欢的图形,最后变成一个大迷宫。

2、提出要求:a。单脚跳,另一只脚不落地。

b。 坚持跳完一整个图形。

3、反复游戏2—3次,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保持身体平衡进行连续单脚跳跃。

四、放松游戏:“熊和木头人”

1、玩法:老师扮熊,幼儿扮木头人。幼儿一边念儿歌:“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一边手持彩棒在熊周围踏步走。听到熊醒来的声音,幼儿和彩棒一起摆出木头人的动作,不许说话,不许动。

2、放松游戏反复2—3次。

课程反思:

本次体育活动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的拼摆、跳跃,锻炼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跳跃能力与耐力,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同伴合作的意识。整个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就让孩子的跳跃技能得到了提高,真正让幼儿体验趣味运动的快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教学年度工作计划模板6篇

县教学工作计划模板6篇

教学实习工作总结模板6篇

英语六上教学工作总结模板6篇

个人地理教学总结模板6篇

教学2023年工作计划模板6篇

幼儿园大班教学总结模板6篇

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模板6篇

幼儿园新学期教学计划模板6篇

美术教学工作计划2023模板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465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