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仅是一份计划,它还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制定评估方法,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春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春教案篇1
一、教材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在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两大组成部分——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及主要国家,并说出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了解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目标本:
节课通过旅游知识的讲解引入本节内容,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特征和成因的能力,初步掌握认识一个区域的方法。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书本与地图册相关地图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二)学法:
学生已经学过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在认知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在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大家好,欢迎各位同学参加海港区十七中国际旅行社,我很荣幸担当本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超导,就是超级导游的意思,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风景美丽的东南亚各国。在出发之前呢有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事大家注意的事项,好了,现在开始我们的旅程。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明确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活动找到主要的地理事物和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生:结合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和在图上找到的主要地理事物,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并对思考题进行讨论后作答。
教师适当点拨:
(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政区范围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湿热的气候与农业生产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2、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3、拓展练习,活学活用:
以陈毅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江上流,君喝江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为引导,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图,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知识反馈
(1)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a.红河b.湄公河c.伊洛瓦底江d.多瑙河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a.五海三洲之地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a.小麦b.水稻c.石油d.煤板
第一节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二)湿热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量的图片和材料,并根据提供的图片材料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而后应用刚刚得出的结论继续下面的学习;教师力争在本节课做到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行得出。本节课还注意了学生身边事例的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这节课也更注意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七年级春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征,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2.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特征,并能用初步的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3.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思想,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所做的数学实验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设疑,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6.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并操作确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会用.
二、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三、教学难点
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如图所示,是我们大连的马栏河,河上有两座桥:新华桥和光明桥.河的两岸是两条平行的公路:黄河路与高尔基路,某测量员在a点测得.如果你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的度数是多少?
王亮:.
老师:他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要先做一个实验,拿出尺子,画两条平行的直线a、b,第三条直线l和这两条直线相交,标出所得到的角,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观察当两直线平行时,各种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按要求做实验.
老师:将你发现的规律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研究.
老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得到的规律写到黑板上,并结合你画的图讲解你们组的结论.
第1组学生代表: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就相等。
七年级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三、学习新课
(一)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衣襟嘴馋玫瑰玩腻了明晃晃毛嘟嘟蓝悠悠
(二)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七年级春教案篇4
教学内容:
44页-45页6和7的组成
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6、7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四、作业
48页第1题
七年级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七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七年级春教案篇6
教学目的一、识记与理解
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2、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
3、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资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
“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的军事家。2、教学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思考引导法图示说明分析归纳比较六、教学用具课件图示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展示年代示意图)
公元前771年西周结束以后,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到洛邑,周王朝的历史得到继续,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相继争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周王朝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降低,同时,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当时的一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建设。春秋之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战国争雄。
阅读教材资料,介绍这段时间为什么被称为战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展示赏功宴乐铜壶)
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
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一、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而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勾践所在的越国,虽然地盘不小,但其整实力较弱,在战国中期被楚国灭亡。
思考:如何理解“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
周王已无足轻重----说明周王室还存在,但王权衰落,实际已经成为小国。春秋时,各大国表面上还尊敬周王,但此时,大国已经根本不把周王放在眼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时绝不言王矣。
诸侯国也更少----诸侯国在西周中后期有几百个,春秋时期有140多个,战国初期减少到20多个,主要有七个(齐、楚、燕、韩、赵、魏、秦),它们长期左右形势的发展,其余如宋、卫、鲁、曾、邹等都是小国。战国后期,秦国势力强大。诸侯国的大量减少,说明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也说明当时的战争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方法:齐楚秦燕--东南西北赵魏韩---上中下.战国七雄简表---记住战国七雄的都城及新旧称呼,同时课件介绍当时都城的发展。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共经历了250多年。在这一时期,七雄之间战争频繁,比春秋时期更加剧烈,规模也更大,一个战役便要出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兵力,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战国便因此而得名。
诸侯国之间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各自发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他们的改革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入手,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队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变法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这也为他们在诸侯战争中取得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归纳战国时期的战争,他们主要具有以下这些特点,请同学位阅读教材,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回答: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如下1、战争技术手段的发展:
武器改进,铁兵器出现(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兵器);
军队构成变化,步兵和骑兵成为主要的兵种;(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骑兵和步兵图);攻防技术提高(都城和边境修建坚固的工事,课件展示各国修建的长城)
2、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兵额增加—秦国带甲百万,魏国带甲36万,赵国数十万。长平之战,赵军被杀40多万,秦将王翦攻楚,带兵60万)
3、战役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学生阅读了解)
围魏救赵(也称桂陵之战)十几年过去后,魏和齐又发生了马陵之战。这一次,魏国向它南边的韩国发动进攻。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旧派孙膑为军师,仍旧以“围魏救赵”的战术,出兵去救韩国。魏国派庞涓率领10万大军迎战孙膑。但孙膑却避开了正面交锋,主动把军队后撤,后撤中,每天减少烧饭的军灶,制造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庞涓来追。庞涓紧追不休,轻敌猛进,一直追到马陵的一棵大树之下,齐国的伏兵忽然万箭齐发,箭如雨下,魏军大乱,自相践踏,十万雄师,一朝覆没,庞涓拔剑自杀。这一仗,齐国又获大胜。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的军师孙膑声名远扬,成为战国时期最的军事家。
4、军事家涌现----孙膑、白起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在今山东人。孙武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田忌赛马)
马陵之战以后,魏国衰落下去,齐国强大起来。这时候,西方的秦国,由于商鞅变法成功,正在迅速崛起。因此,魏国衰落以后,又出现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的局面。齐国和秦国为了争取盟国,击败对方,在不断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又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三、合纵与连横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首先起来推行合纵政策的是魏国人公孙衍。不过,他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后来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洛阳人)。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这种联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同学们自学张仪说楚。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学习测评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d)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b)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
3.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b)a.孙武b.孙膑c.吴起d.伍子胥4.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c)a.孙武b.张仪c.孙膑d.苏秦
5.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b)a.车兵b.步兵和骑兵c.水兵d.藤甲兵
6.“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b)
a.秦国和齐国b.魏国和赵国c.秦国和楚国d.秦国和赵国
7.《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部兵书。该书的作者是(a)
a.孙武b.孙膑c.吴起d.白起
板书设计:
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战争特点:
1、战争技术手段的发展;
2、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
3、战役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4、军事家涌现----孙膑、白起
三、合纵与连横
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苏秦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张仪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