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范文网 >方案大全

画茶壶教案7篇

教案包括时间安排,确保教学进度合理,不会匆忙或拖延,教案应该包括评估和反馈的方法,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茶壶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画茶壶教案7篇

画茶壶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尝试用身体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2、初步掌握茶壶和茶杯的动作。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体验与同伴共同舞蹈的快乐。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5、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茶壶一个、ppt课件、钢琴伴奏。

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变变变"进入

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变————变————变"的游戏,叮当法术变变变,变成小鸟飞一飞,变成小鱼游一游,变成小兔跳一跳,变成小鸭走一走,变成老虎跑一跑,变成乌龟爬一爬。现在,我们轻轻回到座位上吧!

二、出示茶壶,熟悉歌曲:

1、观察茶壶,理解歌词(教师拿出茶壶)叮当法术变——变——变,瞧,这是什么?【茶壶】对,他是茶壶。

(1)(ppt4)茶壶的身体:我们来看看茶壶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圆圆的】是胖胖的还是瘦瘦的?【胖胖的】胖胖的,对,你们会不会做个胖胖的样子?而且还是……。(教师用动作提示幼儿"矮矮的"。)我是茶壶,胖又——矮;对了,我是——茶壶,胖又矮。诶呀,你们做得真可爱!

(2)茶壶柄、壶嘴(用模仿记忆歌词,了解壶柄和壶嘴的作用):(ppt5)这是什么?【壶柄】小朋友,看,这项茶壶的什么?来,我们做一个壶柄,那壶柄有什么用呢?诶,你说对了,壶柄是用来端起茶壶的地方。(ppt5)这又是什么!像不像一个小嘴巴,这是壶嘴。那怎样就像个壶嘴了呢?谁来学一学,这是……。(壶柄),这是……。(嘴)。我来做,你来说;现在我们交换一下,你来说,我来演。

(3)教师说歌词第三乐句做动作:听,什么声音?(ppt6)什么时候小茶壶会发出咕噜噜地声音呢?我来告诉你们吧,是茶壶里的水滚了,谁在冒泡泡发出的声音。教师一边说歌词,一边做动作"我是茶壶胖又矮,我是茶壶又矮,这是壶柄这是嘴,这是壶柄这是嘴,水滚啦,水滚啦。"

(4)(ppt7)教师用唱的形式引出最后一乐句:小朋友,看,我是茶壶胖又矮,我是茶壶胖又矮,这是壶柄,这是嘴,这是壶柄,这是嘴,咕噜噜,咕噜噜,水滚啦,水滚啦。小朋友,准备好你们的小茶杯,听!"冲茶啦!"

(5)教师幼儿一起说歌词做动作:(ppt8)小茶壶可爱吗!你们想不想也变成茶壶!【想】我变成茶壶是这样的,你们变成茶壶是什么样的!哪个小茶壶最像。(教师观察知道每个小朋友都摆出茶壶的造型)

2、(ppt8)小茶壶真可爱,他还会唱歌呢!这么好听的歌,我们也想来唱一唱!—————教师边唱歌边做动作。老师,给我们音乐!

3、小茶壶唱的歌真好听!我们再来唱一唱!教师边唱边展示图片。

4、边倒茶边唱:我烧好了一壶茶,你们想不想喝喝看【想】那你们准备个杯子,我要来倒茶了!教师边倒边唱!

6、我烧的茶好喝吧!哎呀,我的茶壶里的水没有了,你们还想喝吧,(我还没喝到茶呢)我们一起来烧茶好不好!小茶壶准备啦!看看哪知小茶壶最可爱,他烧的茶最香。师幼一起唱歌做动作!

7、好,现在谁愿意做小茶壶,剩下来的宝宝我们围成一个圆,当茶杯,烧茶给他们喝!再次唱歌曲!冲茶!

8、你们的茶好香啊,我们再来烧壶水给爸爸妈妈(客人老师)尝尝看,好吧!(听音乐)好,去给爸爸、妈妈们(找个客人老师给他冲茶吧)冲茶吧!(结束:ppt9)

活动反思:

歌曲小茶壶,我运用了课件,让歌曲的歌词更生动形象。通过让孩子在游戏表演,使孩子轻松的学会了歌曲。但是,在倒水游戏环节,我设计了倒水的节奏,是十六分音符,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太难了,他们最后都没有运用节奏去倒水。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在最后的创编部分,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变成了大象茶壶、爱心茶壶,但是对于新授歌曲的第一教时,创编的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有些顾此失彼了。

画茶壶教案篇2

活动名称:《大茶壶、小茶杯》

年龄段和领域:小班社会

活动目标:

1.了解泡茶的过程,知道茶壶与茶杯的大小关系。

2.能创造性的根据儿歌用肢体动作表现大茶壶,小茶杯的样子。

3.在游戏中感受礼貌接待客人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茶具的功用和简单的泡茶过程。

难点:用肢体动作表现大茶壶、小茶杯的样子。

活动准备:

1.音乐《大茶壶》。

2.ppt课件《大茶壶、小茶杯》。

3.茶池、茶壶、茶杯、水壶等泡茶用具。

活动过程:

一、一一出示泡茶用具,了解茶具的功用,对比茶壶和茶杯的大小,引起幼儿兴趣。

1.他们是什么?你知道他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2.茶壶和茶杯哪个大?

小结:茶壶、茶杯、茶池这些工具都是用来泡茶的!

二、教师演示泡茶,幼儿简单了解泡茶的过程。

1.教师演示泡茶过程:先把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倒入水,摇一摇,洗一洗,把水倒掉,这叫洗茶;再倒入一次水,泡一泡才能喝,这叫泡茶。

2.游戏“小熊来了”,引导幼儿学说礼貌用语。

三、结合自身经验,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大茶壶,鼓励幼儿模仿大茶壶和小茶杯的样子,

1.鼓励幼儿模仿大茶壶倒水

提问:(1)在生活中你见过茶壶吗?你见过的.茶壶长什么样子?

(2)可以把你自己变成一只大茶壶吗?哪里是大茶壶的身体、盖子、把手、壶嘴?大茶壶怎样倒水?

2.鼓励幼儿模仿小茶杯的样子。

提问:(1)小茶杯长的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你能学一学小茶杯的样子吗?

四、分组游戏“请客人喝茶”,会用简单的礼貌用语接待客人,在游戏中感受接待客人的乐趣。

师:略咚咚,长预鹿一家来我们班做客啦,我们也来请他们喝茶吧。

1.幼儿两两结合,分别扮演大茶壶和小茶杯,进行游戏“请客人喝茶”。

2.男生女生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品尝茶水,让我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喝一杯茶休息一下吧。

课后反思:

活动开始时通过让幼儿认识茶具、观察老师泡茶引起兴趣,幼儿初步了解一些茶具的功用,了解泡茶的基本过程。幼儿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创造性的表现大茶壶、小茶杯的样子,并通过游戏“请客人喝茶”知道了我们要使用礼貌用语接待客人,感受礼貌接待客人的乐趣。

在创造性表现大茶壶的样子时,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自己的喜好,大胆做出身体动作来表现,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泡茶过程,还通过大胆用身体动作表现大茶壶、小茶杯的样子,增强了其自信心。而且,在游戏中知道了我们在接待客人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画茶壶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泡茶过程,学习用礼貌用语接待客人。

2.乐意用肢体动作表现大茶壶,小茶杯的样子。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水壶、茶托、茶壶、茶杯、茶叶等泡茶用具。

2.背景音乐:儿歌《大茶壶》、歌曲《大茶壶》。

活动过程:

入场:播放音乐《大茶壶》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动作入场。

导入语:

师:欢迎小朋友来到文老师家做客,(鼓掌)小朋友请坐,(谢谢老师)小朋友想喝点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牛奶、果汁、咖啡、、、)对不起!老师没有准备果汁和牛奶,但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非常好喝的水果茶,你们想喝吗?(想)但是呢?要想喝到美味的茶叶,就需要小朋友用你聪明的小脑袋学习一下我们美味的茶是怎么来的?老师去你家的时候你也给老师泡美味的茶好不好?(好)

1. 认识泡茶工具:

师:小眼睛看这里,看看这是什么?(茶壶)

(1)观察茶壶、茶杯的外形特征。

师:(茶壶)分别观察壶身(鼓鼓的、圆圆的、大大的)、壶盖(像顶帽子)、壶把(弯弯的,方便人们抓握)、壶嘴(尖尖的、翘翘的)。茶壶是用来做什么的?(泡茶)

(拿起茶杯)这是什么?(茶杯)它长什么样子?(圆圆的口、大大的肚子,有的有把,有的没有把)茶杯是用来做什么的?(喝茶的)

(2)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茶壶大、茶杯小。

通过目测方式,巩固对大小概念的理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师:茶壶和茶杯放在一起,比一下谁大?(茶壶大、茶杯小)哦!这是大茶壶,这是小茶杯。

(3)这是茶叶,美味的茶叶,这是开水,咕噜咕噜的`,很烫,注意安全哦!

小结:泡茶用具主要有:茶壶、茶杯、茶叶、开水。可以用茶具泡茶,让人品尝茶水。

2.演示泡茶过程。

师:那谁知道怎样泡茶?(幼儿分别回答)

师:请你们看看张老师是怎样泡茶的?

教师按照放茶叶——洗茶——泡茶的程序泡茶,边操作边讲解。

师:“先把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倒入水,摇一摇、洗一洗后,把水倒掉,这叫洗茶。再放入第二次水,泡一泡才能喝,这叫泡茶。”

泡茶时需用开水,要请大人帮忙,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泡茶需要2—3分钟,请小朋友耐心等待,老师要考一考小朋友了,

(1)刚才我们是怎样泡茶的?

(先把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倒入水,摇一摇、洗一洗后,把水倒掉,这叫洗茶。再放入第二次水,泡一泡才能喝,这叫泡茶。)”

小朋友回答的真不错,看看我们的茶泡好了吗?

师:啊!好香啊!今天,文老师家也来了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也请客人老师喝茶好不好?(好)

好!请小朋友们依次来端茶送给客人,别忘了对客人说:“请喝茶”

请幼儿依次端茶送给客人。进行礼貌教育。

请小朋友把茶杯放回这里。

小结:小朋友请坐,刚才你们给客人老师送茶时怎么说的?(请喝茶!)那客人老师是怎么说的?(谢谢!)所以,我们招待客人时要说“请”,别人招待我们时要说“谢谢”,这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3.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茶壶、茶杯。

老师又泡了一壶茶,小朋友你想不想喝美味的茶。(想)好!那我们进行一个比赛,看看谁表演大茶壶、小茶杯表演的最像、最认真。我们就把茶奖给他喝,好不好?(好)听我口令,大茶壶、小茶杯、大茶壶、小茶杯。表演的都不错,我们来跟随音乐让大茶壶、小茶杯跳个舞吧

播放音乐《大茶壶》

小朋友表演的都很棒,小手变成小鸭子鼓励一下自己,(哈哈···)老师把茶奖给所有的小朋友,请小朋友一人拿一杯,请喝茶,谢谢老师!

咦!刚才张老师用千里传音告诉我,她也想喝美味的茶,我们乘上小火车,到外面去给更多的人倒茶好吗?

活动反思: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作为一个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融入活动中,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潜移默化地引领,把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幼儿学”为主,让幼儿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给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给幼儿自我欣赏的机会,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画茶壶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着重探索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在歌唱活动中,我首先以感受为主,鼓励幼儿创编动作,让幼儿动起来,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记忆歌词,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表现歌曲。《小茶壶》这个音乐活动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这首外国儿童歌曲歌词浅显,曲调简单且有重复,演唱的技能要求也不高,内容也贴近孩子的生活,具有外国歌曲所特有的生活化、简单化、情趣化及可演可玩性。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尝试创编动作和歌词。

2、初步感受和表现歌曲风趣、活泼的情绪。

3、享受歌唱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茶壶、水杯娃娃各一只,大茶壶一只。

活动过程:

一、理解歌词

1、出示茶壶和水杯娃娃,让幼儿通过比较,观察茶壶的形象特征,为理解歌词“我是小小茶壶,矮又胖,这是我把手,这是我嘴”打下基础。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客人,(出示茶壶和水杯娃娃,以茶壶和水杯娃娃的口吻自我介绍,并引导幼儿与它们相互问好)。幼:小朋友对有鼻子、有眼的茶壶和水杯娃娃很感兴趣,马上相互打起了招呼。

(2)师:请你们说说我俩谁长得又矮又胖?(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示小茶壶矮又胖)。

幼:幼儿一下子就看出是小茶壶长得又矮又胖,有的孩子用下蹲表示,有的用双手放在肚子前表示。我点评了幼儿的动作,并引导孩子们相互学习。

(3)引导幼儿指一指,说一说茶壶的嘴,把手分别在哪里,并用身体动作表示。

幼:许多孩子用手叉腰表示把手,另一只手上举表示嘴,动作的幅度都不一样。

(4)师做茶壶妈妈给小茶壶的肚子里灌开水,引导幼儿听旋律学说最后两句歌词。

幼:幼儿对这一游戏化的过程很感兴趣,象声词的加入使歌曲变得更加形象。王杰小朋友说:“现在,我的肚子里都是开水。”在音乐的伴奏下,孩子们很容易地掌握了最后两句歌词。

评析:将难点一步一步进行分解后,能让幼儿更轻松地创编动作、记忆歌词。

2、幼儿扮演茶壶,按节奏学说歌词。

师:你也象小茶壶,我也象小茶壶,小茶壶们我们来自我介召一下。

幼:幼儿基本上能完整地边说歌词边表演。师对幼儿的动作进行了点评:有的小茶壶摇摇摆摆,有的矮又胖,有的脸上笑眯眯的…

评析:在刚开始时,老师便通过打招呼等方法让幼儿对小茶壶产生感情,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学做小茶壶又让幼儿动了起来,在这看似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不知不觉理解了歌词

3、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说歌词边表演。

幼:在音乐伴奏下,幼儿能完整地说歌词,部分幼儿表演的动作不够到位,需老师不断地提醒。

4、鼓励幼儿听旋律再次表演。

师:小茶壶说你们太可爱了,想跟你们一起来玩。

幼:这一次,孩子们跟上了旋律,有表情地进行了表演。

评析:这里出现音乐是为了让幼儿在熟悉歌词的同时感受歌曲旋律,为下一环节的歌唱打下基础。

二、熟悉旋律

1、师手捧水杯随着音乐走到幼儿面前(每两小节换一个幼儿),幼儿扮演小茶壶,按顺序逐一随节奏给师倒水。

师:做了这么久小茶壶,老师觉得有点口渴了,我来做水杯娃娃,谁来做茶壶娃娃倒水给我喝。等会儿老师走到谁面前,谁就倒杯水给我喝。幼:孩子们做出了滑稽可爱的小茶壶,很多孩子还将身体倾倒了给“水杯娃娃”倒水。

评析: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了歌曲旋律,熟悉了曲调,但幼儿做茶壶娃娃时身体左右摇摆的幅度不大,师须在此加强引导。

2、请一名幼儿做水杯娃娃,其余孩子做茶壶娃娃。

三、学唱歌曲

1、放慢速度,让幼儿试着在音乐伴奏下学唱歌曲。

评析:幼儿对歌曲旋律和歌词都很熟悉,师虽然没范唱,大多数孩子能唱出歌曲

2、引导幼儿重点唱准最后两句。

幼:老师提醒幼儿“小茶壶灌满开水是怎么喊的?”后,孩子们都能唱准最后两句的.歌词和曲调。

3、请幼儿用清晰、自然的歌声表现可爱、有趣的小茶壶。

四、创编歌词

1、小茶壶还能干什么?(提起我,倒酱油)请创编出的幼儿到前面边唱边做小壶。

幼:小朋友创编的热情非常高,创编出了倒豆浆、倒可乐、倒牛奶。并能在前面边唱边表演。

评析:由于这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前面一系列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幼儿创编出了许多。

2、请幼儿两两结伴,交流自编的歌词和动作。

幼:孩子们对活动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积极地与同伴边唱边必须动作。

3、交换朋友表演。

评析:在这一音乐活动中,我根据小茶壶的特点,设计了游戏化的活动过程,改变了常规的学唱顺序,因而减轻了幼儿的记忆负担,使幼儿能更好地投入到创造性之中,主动地学习,充分感受了歌唱活动的乐趣。我作为活动的主导应在活动中去掉“急躁”,针对有创意的动作进行点评。幼儿每次表演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突出活动过程的风趣活泼,以便目标更好地得以落实。

活动反思:

歌曲小茶壶,我运用了课件,让歌曲的歌词更生动形象。通过让孩子在游戏表演,使孩子轻松的学会了歌曲。但是,在倒水游戏环节,我设计了倒水的节奏,是十六分音符,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太难了,他们最后都没有运用节奏去倒水。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在最后的创编部分,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变成了茶壶、爱心茶壶,但是对于新授歌曲的第一教时,创编的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有些顾此失彼了。

画茶壶教案篇5

活动设计:

对小班幼儿来说,用肢体表现事物,边做边说才会记忆更深刻!因此设计了一节综合课,既有实验,供幼儿观察,又有动作表现,使幼儿边做动作边学习,了解泡茶的过程,学用礼貌语接待客人,乐意用肢体动作表现大茶壶,小茶杯的样子。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会很高。

活动目标:

1、了解泡茶过程,学用礼貌用语接待客人。

2、用肢体动作表现大茶壶,小茶杯的样子。

活动准备:

水壶、茶托、茶壶、茶杯、茶叶等泡茶用具。

活动重点:

认识茶具。

活动难点:

用肢体动作表现物体特征。

活动过程:

一、熟悉泡茶工具。

师:出示茶壶,说:“孩子们来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总结出茶壶。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茶壶的样子吧。

1、观察茶壶、茶杯的外形特征。

师:(茶壶)分别观察壶身(鼓鼓的、圆圆的、大大的)、壶盖(像顶帽子)、壶把(弯弯的、方便人们抓握)、壶嘴(尖尖的、翘翘的)。请孩子集体参与用肢体动作分别表现茶壶各部分。茶壶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泡茶)

(拿起茶杯)这是什么?(茶杯)它长什么样子?(圆圆的口、大大的肚子,有的有把,有的没有把)

请孩子集体参与用肢体动作表现茶杯。茶杯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喝茶)

2、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茶壶大、茶杯校。

茶壶和茶杯是一对好朋友,我们一起来比一下谁大谁校(总结出大茶壶小茶杯)

3、小结: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茶叶和开水,我们一起来泡茶吧。

二、演示泡茶过程。

师:老师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知道怎样泡茶吗?(幼儿分别回答)

教师按照放茶叶——洗茶——泡茶的程序泡茶,边操作边讲解。

师:“先把茶叶放入茶壶中,然后倒入水,盖上壶盖,摇一尧洗一洗后,把水倒掉,这叫洗茶。为什么要洗茶呢?因为第一次倒进的水比较苦,所以要倒掉。再放入第二次水,泡一泡才能喝,这叫泡茶。”

(请孩子讲述泡茶的'过程。随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远离热水。)

三、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茶壶、茶杯。

1、模仿大茶壶、小茶杯。

师:泡茶需要等待2-3分钟的时间,我们再来一起变一只大茶壶,看看哪个小朋友变得最漂亮。老师数到三,一二三,变个大茶壶。(鼓励孩子,并注意与孩子共同观察孩子所变的不同之处)。一二三,变个茶杯。那茶壶是怎样向茶杯里倒茶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吧!

2、教师倒茶,引导幼儿观察并模仿倒水动作。

教师边倒茶边提醒幼儿,倒茶时要把壶嘴靠近茶杯后再倒茶,要不然离的很远的话,水可能会被洒在外面。这里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边说儿歌边倒茶。(大茶壶,尖尖嘴,看见小茶杯,弯弯腰,咕噜咕噜,倒了一杯水。)

鼓励幼儿用肢体表现茶壶倒水动作。(弯弯腰表示倒水)

3、请老师品茶。

师:端起茶杯,闻一闻,啊!好香啊!我们一起请客人老师喝茶吧!

老师端茶走到客人老师跟前,请小朋友一起说“请喝茶”。

小结:刚才给客人送茶时我们是怎么说的?(请喝茶!)那客人老师是怎么说的?(谢谢!)所以,我们招待客人时要说“请”,别人招待我们时要说“谢谢”,这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四、玩游戏“大茶壶 小茶杯”。

“刚刚我们都用身体表现了茶壶和茶杯,茶壶和茶杯是一对好朋友,我们也请两个小朋友来扮演茶壶和茶杯,来,找一对好朋友,”老师请两名幼儿上前表演,一名幼儿扮演茶壶、一名扮演茶杯;幼儿一起边说儿歌边看表演;(此处提示孩子进行情景表演时,记得把礼貌用语渗透进去)结束后,再请幼儿两两结合,(找自己的好朋友)分别扮演茶壶、茶杯,边说儿歌边表演喝茶的经过,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交换角色反复玩游戏。

五、结束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泡茶,也学习了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们回家也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大茶壶,小茶杯”的游戏奥,来和老师们说再见。

画茶壶教案篇6

活动目标

知道茶壶的外形特点。

学唱歌曲,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茶壶”图片;《我是一只小茶壶》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茶壶”,引导幼儿认识茶壶的外形特点。

——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它吗?(茶壶)

——茶壶是用来做什么的?(泡茶)

——你们用过茶壶吗?

——茶壶中的水要用什么来装呢?(茶杯)

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茶壶可以用来烧水泡茶,茶壶和茶杯是一对好朋友,茶壶中的茶水可以装在茶杯里。播放动画视频《我是一只小茶壶》,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并学念歌曲。

1、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2、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

再次播放动画视频《我是一只小茶壶》,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3、鼓励幼儿创编动作。

——想一想,我们可以为歌曲配些什么动作?比如一只手叉腰表示把手,另一只手弯曲表示壶嘴。(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创编不同动作。)

4、师幼一起表演。

5、幼儿分组表演。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在表演区,投放动画视频《我是一只小茶壶》,鼓励幼儿继续创编动作。

画茶壶教案篇7

一、活动的选材

茶壶是孩子们身边随时可见生活用品,应该说孩子们是相当熟悉的。同时这首歌曲欢快活泼,歌词风趣,以拟人的方式给予了小茶壶生命,很适合孩子来表演,个人认为十分适合中班幼儿来学习。

二、活动的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具体目标是:

1、熟悉歌曲和歌词,学习用肢体动作模仿小茶壶,感受歌曲的风趣,活泼。

2、通过小茶壶和茶杯的角色扮演,体验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重点

是理解和熟悉歌曲的旋律和内容,并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

四、活动的准备

为使活动顺利开展,更具趣味性,游戏性,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幼儿对茶壶已有初步的认识;教师韵律表演;活动前幼儿尝试过各种茶杯的动作模仿;茶壶ppt

五、活动的过程

1、兴趣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

无论是什么活动,孩子们的兴趣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活动以“教师跟音乐表演,请孩子们猜猜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开始,老师的表演,猜谜的形式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加活动的愿望,为顺利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2、 三大活动环节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活动以观察、理解——熟悉、表演——合作游戏三大环节进行。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1、通过教师的表演以及茶壶图片的展示,抓住茶壶的外形特征“矮又胖”,并初步尝试用动作表示“小茶壶”。2、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并表演。这个环节中,我把学习歌曲与动作表演进行了整合,在“按节奏念歌词”“初步学习演唱歌曲”的同时,都进行了肢体的模仿。因为孩子们是好动的,而通过肢体模仿也是让孩子理解记忆歌词的手段之一,在使孩子进一步熟悉歌曲的同时,也解决了动作表演,可谓一举两得。3、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游戏快乐。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迁移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创编倒水的声音。在这环节中教师让幼儿自己想象倒水的声音,模仿这种茶杯的外形,既增加了情趣,又使幼儿能顺利迁移已有的经验。最后是合作游戏活动,先是教师与幼儿分角色扮演茶壶和茶杯,然后是个别幼儿与其他幼儿分角色扮演,最后让幼儿自己找伙伴两两合作分演角色。

3、活动延伸

活动中孩子们接触的是“又矮又胖”的小茶壶,为了不使幼儿思维局限,在活动的最后我特别出示其他不同形态的茶壶,让孩子们认识到茶壶的多姿,了解到茶壶并不是只有“又矮又胖”这一种,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继续表演的愿望。

五、活动的遗憾

1、原歌曲是一首英文歌,始终找不到原歌曲的伴奏,曾经尝试将英文歌歌词用相关软件弱化,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得用钢琴弹奏录音,虽然音效比较清楚,但是始终及不上专业的伴奏来的感觉好。同时因为我考虑到孩子们又要学唱,又要表演,有意识地将速度放慢了一些,使得歌曲的“欢快活泼”体现不够。

2、孩子们在表演中没有将倒水的声音表现出来,教师并未及时引导,使在游戏时缺少了些趣味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幼儿园画苹果教案5篇

幼儿园画孔雀的教案6篇

幼儿画动物教案推荐7篇

美术画花的教案5篇

用树叶做的画教案5篇

小班画美术教案推荐5篇

中班手帕画教案6篇

拓印画鱼幼儿教案5篇

垃圾分类画教案6篇

小班画美术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160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