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重要依据,教师写教案之前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了解,以下是报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教学准备
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
(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
(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课题)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1)(出示实物或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2)讨论:这些电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②灯座外面的胶木是绝缘体,其余部分是导体。绝缘体可防止其他物体与通电部分导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③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导体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④导线内芯的金属丝是导体,导线表面的橡胶皮是绝缘体。橡胶皮的作用是防止两根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防止其他物体与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金属丝容易导电。
(4)师生小结: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用途。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一般来说,各种金属都能导电,塑料、橡胶是常见的绝缘体,而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1)讲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因为人是导体,如不注意,当有强大电流流过身体时,就会把人电伤或电死。
(2)讨论:课本第拟页的图中,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电器质量不好,漏电;二是缺少安全用电的知识;三是麻痹大意,违反安全用电的规定。
介绍安全用电知识:这儿有一首安全用电的歌谣,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记住里面的一些要求。这首安全用电歌,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课后感受
学生对于导体与绝缘体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知道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教学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学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教学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教学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教学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教学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教学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篇5
第一课时
问题引申通过什么现象,可以判断两种物质混合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第二课时
教 学 过 程教学反思
讨论为什么燃烧很旺的炭火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一扇就灭?
结论:炭火由于燃烧猛烈,当扇子扇它时,把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扇走,带给它更多新鲜的氧气,因而越扇越旺;而蜡烛由于火力较弱,扇子扇它的时候,虽然能给它带来更多的氧气,但同时也把它的热量带走,使蜡烛的温度降低,低于燃烧所需的温度,所以蜡烛会熄灭。
拓展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1.讨论: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2.复习: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3. 我们在灭火时往往只需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物质燃烧都可以采用同种方法灭火呢?
5. 结论:b-p24
(1)油桶着火,应迅速移走其他油桶,以防引起爆炸,利用的是搬开或隔离可燃物的办法(草原或森林着火时,往往都要开辟一个隔火带)。
(2)电路引起着火,应先切断电源,然后盖上沙子隔绝氧气(如果直接用水浇,就容易引起短路、触电)。
(3)用灭火器灭火,灭火器产生的泡沬或二氧化碳能隔绝氧气,大部分的火灾都可以用它来灭火。
(4)消防队员用水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以实现灭火。
网上学1.常用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
2.认识一些燃烧爆炸有关的标志。
3.小学生如何防止火灾?sb-p25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篇6
1、教师引导:不仅仅鸟的喙是适应生存、适应自然的一种结果,鸟的足也是一样,同样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四幅图片上鸟的足各有什么特点?并猜测一下,这些鸟适宜在什么环境中生存?
预设:
第一幅图,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生活在湿地湖泊一带。
第二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第三幅图,鸟的脚比较粗壮有力,而且比较长,适宜奔跑,适合在空旷的草原上生存。
第四幅图,鸟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主要生活在湿地一带。
3、师分别出示麻雀的脚和啄木鸟的脚,引导学生看一看,对比一下,这两种鸟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麻雀的足为鸟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功能多样,即可以紧紧抓住树枝,也可以在地面快速移动,符合麻雀多样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啄木鸟的足为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这令啄木鸟可以轻松攀附、抓牢树干,以便啄木鸟啄取树皮下的昆虫、幼虫。鹦鹉、杜鹃等树栖鸟类的足同样是这种形态。
4、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足,都是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需要。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鸟类,知道鸟也是脊椎动物,并且通过探究鸽子的羽毛,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的特点,明白鸟的羽毛、喙、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鸟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板书设计】
3、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点
研究鸽子的羽毛
观察鸟的喙
观察鸟的足
浙教版七上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