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提升我们的教学技能,一定要将教学反思写好,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我们要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下面是报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凡卡的教学反思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凡卡的教学反思篇1
上《凡卡》前,学生习惯性的问我:预习要找资料吗?
我说,我们学习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养成了解相关知识的好习惯,特别是这样时代较遥远的课文,更应该主动了解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帮助我们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大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想办法来完成吗?
好!孩子们都很愿意写这样的作业,就连几个常偷懒的孩子也积极和组员准备,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接下来汇报预习成果时,更让我喜出望外: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了解到,《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当时沙皇统治下,无数破产了的农民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作者契诃夫家里就有这样的学徒
星期天,我和爸爸专门到图书馆查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正是沙皇俄国最黑暗的时代。很多作家都用自己的笔无情的揭露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
我搜索资料时发现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图片,供大家参考
?感悟】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凡卡的教学反思篇2
?凡卡》一课篇幅较长,文章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在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由于本课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效率,抓住重点和难点朗读、体会、想象。
早读时,学生提前读了课文,上课伊始,在快速浏览课文后,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然后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跟学生做了简单的介绍,因为这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时间久远,学生对当时的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清楚,了解后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体会会更深刻。课外资料的补充,孩子在课堂上更感兴趣。孩子们静静地听完后,我直奔中心,让他们把文中信的内容的部分做上标记,然后重点去朗读8、10、11、12、15自然段,先说说对凡卡的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孩子们能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凡卡生活的悲惨,他很可怜,他渴望美好、幸福、自由的生活。有了整体的认识以后,小组交流: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内容?细读信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从挨打、挨饿、睡不好觉感受凡卡痛苦悲惨的生活。九岁的凡卡在鞋匠家里过着非人的生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所以他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学生还从“第八自然段中给爷爷下跪、两个感叹号、两处省略号、十一自然段中写到莫斯科是个繁华热闹的城市、十五自然段中说自己的生活连狗都不如”等很多点滴的细节中体会到凡卡所受的折磨和痛苦达到了极致。偌大的城市,却没有一个孩子的生存之地,由此折射出的是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学生体会得比较到位,但是感情朗读却不敢夸奖。从第8和15自然段的朗读,听不出凡卡生活的悲惨,感受不到凡卡很痛苦地在向爷爷诉说。通过指导,把“揪、拖、揍、捞、直戳”这几个词读重音,心里想象着自己就是小凡卡,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向人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读书,就要走进文本,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身临其境才会想人物之所想,说人物之所感。
接下来的环节比较简单,让学生了解:课文除了凡卡的信,向爷爷诉说他在鞋匠家的痛苦生活,还写了什么?默读信以外的其它段落,知道了凡卡还回忆了乡下生活:和爷爷一起守夜、回忆了家乡美丽的夜景、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时光。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穿插着写,更突出了凡卡在城里当学徒的痛苦生活。这部分的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讨论故事结局的时候,通过写信封的几个自然段,知道上面没有写明具体的地址,爷爷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会来接他的,与信里凡卡渴望,乞求爷爷接他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就这一点小小的夙愿都实现不了。那么,凡卡后来的命运到底会是怎样呢?文章最后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以做着甜蜜的梦结束了,但梦总会醒的,凡卡醒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
阅读时,有学生提问,为了不打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课堂上我没有解释。想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然后把一些问题放在最后解决。也便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后,今天回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先自己解决。
问题1、文中凡卡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名字?
问题2、文中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怎么没有后引号?
第一个问题,凡卡有两个名字是因为:俄罗斯人的姓名书写时,名在前,姓在后,中间用间隔符号隔开。“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爱称,相当于我国小孩名字前加个“阿”字或者“小”字,叫成“阿—”或“小—”。这种爱称一般只限于在亲人或者亲戚之间使用,故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末尾署名为“伊凡?茹科夫”。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10、11、12这几个自然段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所以第11、12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要告诉学生,这是在连续使用引号的段落时,中间的段落只用前引号,后引号可以省略。
凡卡的教学反思篇3
昨天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整理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今天一开课,我就从信入手,读了信后,让学生说说凡卡在信里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显而易见是述说自己在鞋铺学徒生活的苦难和一而再再而三地恳求他爷爷来接他回乡下。
先重点研读了书信的第二段内容(课文第8自然段),先扯碎分成“述说与恳求”两部分,再把悲惨生活分成“挨打、挨饿、挨冻”三部分,再重读挨打的一系列动词“揪、拖、揍、戳……”感受该不该挨打,该不该挨这样的打。然后再合并,把两部分连起来朗读与体会,有一位女孩自告奋勇把哀求的部分读得特别入情,掌声响起。
接着仍从书信中寻找这样哀求的语句:“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理解“没有指望”,用指望造句;结合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狗,怎么连狗都不如?孩子说“城里的狗一点也不凶”是因为吃得饱,待遇好。“乡下的狗能低着头跟在爷爷后面,而凡卡却一个人在遥远的城市里受罪。”还有xx的最后写到“泥鳅摇着尾巴”说明很快乐,而凡卡没有!
读了这些以后,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a:他们在乡下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把凡卡送到莫斯科来做学徒?于是引出了凡卡唯一的亲人——爷爷的生活。在回忆的部分中写到了两处有关爷爷的。起先孩子觉得爷爷的生活还可以,能在大厨房里睡觉,不像凡卡“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还要摇那个摇篮”;爷爷有羊皮袄穿得也不错。现在的孩子无法一下子理解那个社会的穷人生活。我再强调地读了一遍“白天在厨房里睡觉”细想,怎么在厨房里睡觉,怎么睡?同时也指了俄国的地理位置,结合课文“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一句感受那里冬天的气候,一件“宽大的羊皮袄”能在晚上御寒吗?学生受了启发后,有的从“65岁,瘦小”等处进一步感受到了爷爷的无能为力。学生b:爷爷为凡卡在乡下找个工作,何必要送到城里来?学生c:鞋铺的学徒生活那么悲惨,为什么不让他做其他的工作?学生d:他们这样对待凡卡,当地警察怎么不管?学生看似天真的提问,但为我点明了教学的灯,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这个黑暗的社会,这个不平等的'制度。有学生在书信的最后写上了日期“4月27日”,他们懵懂的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于是我们想到了过去所学到的有关孩子悲惨命运的课文,那个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被活活打死的“小音乐家扬科”,还有被马车轧死的“小珊迪……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凡卡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都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这么一节支离破碎的课,把那么长的一篇课文给完全扯碎了。但我觉得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中,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还是在层层深入。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说语文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孩子马上要毕业了,学了六年语文,教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最终目的吧!
凡卡的教学反思篇4
自从教学《北京的春节》进行反思后,充分认识到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详略得当的重要性。所以教学《凡卡》这篇长文时,我紧抓重点,避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寻找教材与学生发展的有效结合点。
本学期关于阅读教学提出两条新要求: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课时总体感受全文,然后进入课文最核心的部分——信,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重点研读8和15自然段,感受凡卡的苦难生活和非人的待遇,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第二课时重点理解乡下的生活也是痛苦的,但是他却还是愿意回去。接着重点感受信能否被爷爷收到,结果会是怎样的结局。本课讲解学生应掌握的本文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法:插叙对比,以“乐”衬“哭”,更突出凡卡学徒生活的.苦难;结尾意味深长,以凡卡甜蜜的梦想作结尾,展现的是似“喜”实 “悲”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而且我在教学时切实把握好“度”,不片面批判当时的制度,也不盲目渲染文章表达方法的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两者的融通,力求让学生在感悟思想内容对写作方法有所掌握,在探究写作技巧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综观这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练笔——“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中看出来。很多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小凡卡的悲惨经历,写出凡卡不是睡醒的,而是被老板打醒的。
一课一得。放弃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取,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力求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文本精华的品味和吸收的过程中,使他们提高语感,提高能力,既学到阅读方法,又受到情感熏陶。
凡卡的教学反思篇5
教学《凡卡》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那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经受了哪些痛苦?”“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接着继续抓住学生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从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三大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但本节课朗读指导还不充分,有待加强。
凡卡的教学反思篇6
一、交流背景为学文奠定基础
?凡卡》一文,作者契诃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所写的时代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开课时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交流,奠定了学习课文的基础,进行交流之后,就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长文短教,直奔重点
课文结构复杂,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扣主线、弃枝叶,确定教学的重点。抓住信的内容、凡卡爷爷的呼救、凡卡的回忆和凡卡的梦等重点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1)让学生讨论凡卡受尽哪些折磨?进而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教学中我还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为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替凡卡说下去。另外,凡卡向爷爷呼救的内容,我借助反复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的.贯通,把教学推向高潮,收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了悲剧感人的力量。
三、对比教学,突破难点
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
a、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
b、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探究结果,深化主题
“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写信后的内容,把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词句划上记号并体会他的内心活动,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和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你想对凡卡说点什么?通过这一训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珍惜。
凡卡的教学反思篇7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最怕学生插嘴,提一些不在自己课前教学设计中的疑问,因为没在自己的预设中,怕掌控不住整个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更是如此。可是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嘴……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就会隐藏着一个个教学的生成点。关注这些细节,就是捕捉住了课堂动态生成。在《凡卡》一课的教学中,我及时关注了课堂中的细节,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成的活力。
【片段】
生1:老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你怎么知道凡卡没有读过书呢?
生1:小凡卡家里很穷,他才九岁就被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他哪有钱去读书呢?
师:那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
生2:我知道,凡卡会写信,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2:因为从文章的最后,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经教过凡卡。
师:说得很好!还有谁认为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的呢?
生3:从文中“砍圣诞树”一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小时候在乡下,家里虽然穷,但爷爷很疼爱凡卡,闲暇的时候,爷爷一定会教小凡卡识字的。
师:为什么你认为疼爱凡卡,爷爷就会教他识字呢?
生4:老师我赞成x同学的'说法,我也有一个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小时候,爷爷常常教我背古诗,给我讲故事,教我写字。我想凡卡的爷爷既然那么疼爱他,也一定会这么做吧!
师:说得多好啊!原来凡卡会写信是爷爷教他的。谁还有不同的解释?
师:哦!没有了吗?可是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另外一个人有关。
师:小说的原文中说凡卡的母亲在世时曾在席瓦列维父老爷家里当女佣,老爷的女儿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教他念书、写字、数数,还教他跳四组舞。由此可以看出,凡卡之所以能写信,是老爷家小姐教他念书、写字的结果。看来,即使凡卡真的没有上过学,他能够给爷爷写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师: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我们的课堂大家积极提问、主动探索才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像今天这样大大的质疑。
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课堂互动往往是通过教学细节来实现的。
上述片段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凡卡为什么会写信?”对于学生的问题,我采取了“冷处理”,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了。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理想的教学情境,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